传奇的白天鹅、全球的旅行者,连接世界的信用卡

1979年秋季广交会期间,外商人来人往。当廖剑雄第一次从他们手里见到“信用卡”时,他感到了一阵新奇。那是一张小小的塑料卡片,外商想凭它直接买走东西。廖剑雄时任广州友谊商店的总经理,这是他增长见识的时刻。

那时的世界正在一点一点打开,“外商”“外宾”逐渐成为流行语,国际友人相继踏上中国的土地。在当时,人民币最大面额只有10元,俗称“大团结”,但对于前来参会的外商而言,兑换一大沓“大团结”十分不便,跨国旅行经常使用的运通旅行支票也尚不能在国内使用。

“信用卡”这一新物种就是此时在中国金融舞台上亮相的。

为了方便广交会的交易,中国银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署了代理“东美信用卡取现协议”。它是一个权宜之计、一种平替的办法,可以让境外的信用卡“暂时”地在境内取现消费。这十分圆融,当然也有点“笨拙”,但时代就是这样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几乎同一时间,广州的另一隅,由霍英东参与投资的白天鹅宾馆也开始启动建设。在为期四年的多番努力下,1983年,白天鹅宾馆正式开业,这是中国第一家外商投资的五星级宾馆。试营业期间时任省委书记任仲夷亲临道贺,开业当天,万人空巷。

有无数个理由让我们记住白天鹅宾馆的历史意义。例如它是第一家“四门大开”对普通人开放的高级酒店,第一家按照国际星级酒店进行管理,并提供标准化服务的酒店,当时的香港媒体称其为“广州改革开放的第一扇窗”。而一个值得额外注意的细节是,它也是第一家支持使用境外信用卡结账及接受八种外汇付款方式的酒店。

不同于四年前,此时的信用卡在境内已经从取现功能扩展至“刷卡”支付了。每一个在白天鹅宾馆下榻的外宾,都可以凭信用卡直接进行消费。

人们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前台大堂,服务员在一台书本大小的桌面机具上,手动轧过一张小卡片。“咔”地一声,卡片上凸起的卡号、客户姓名等信息就会被“拓印”在四联单据上,客户的消费也随之被记录。根据发卡行提供的《止付名单》核查一番,只要不在名册上,服务员即可在授权范围内为客户完成该笔交易。

外宾可以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视觉中国/图)

要知道,当时Windows还要在两年之后才诞生它的1.0版本,“移动互联”更是闻所未闻的未来。一切都值得等待,信用卡开始“连接”这个初开的世界。

如人们所愿,很快地,这种国际星级酒店通行的结算方式就成为了国内五星级酒店们的标杆。几年之内,中国大酒店、花园酒店等知名酒店陆续开业,都引入了“信用卡”这一结算方式。中国的开放给了外商非常大的信心。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进入中国,“信用卡”的时代意义也日渐凸显。

当镜头拉回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世界正在高密度与中国互联:中国的免签“朋友圈”已经覆盖到157个国家,并持续向全世界释放出强大的“磁吸力”。仅在2024年开头的这几个月里,跨国公司全球负责人就开始了他们的密集访华。例如苹果公司的库克、美国通用的玛丽·博拉相继来访;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现身上海;特斯拉CEO马斯克闪电赴京……各行各业都在加速布局,目光重新锁定这一班开向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列车。

和40年前相比,如今的信用卡收付款也早已不是稀罕物,那些曾被换汇手续支配的岁月也在记忆中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像空气一样存在的便捷支付体验。而就在这个5月,国际卡组织万事达卡携手信用卡行业领军企业招商银行信用卡,为国人带来了它在国内的首张“一芯双应用”信用卡,助力人们更顺畅地通行世界。

时代在穿梭中更迭,对外开放一直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值得品味:信用卡到底为现代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意义?叩问历史,我们可以寻得一丝答案。

从“连进来”到“走出去”,去看看广阔的世界

其实在40年前,无论是广交会上的惊鸿一瞥还是白天鹅酒店里引发的猎奇,都还不足以迅速点燃信用卡的发展态势。一如恩格斯那句:“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作为时代的产物,信用卡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浪潮一起涌动着,只有当人们一次次需要它时,才会迎来它的嬗变。

改革开放初期,招外商、引外资成为一种潮流。紧接着,“走出去”也开始成为当时生活的一种新气象。

1978年6月23日 ,邓小平在听取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指出,扩容留学生数量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中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

半年后的12月26日,52名中青年学者从近一万五千个候选者中脱颖而出。在首都机场,他们身穿黑大衣、脚蹬黑皮鞋、拎着黑色手提包登机赴美,开启了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国留学史。

当时中国的外汇奇缺,五十多号人一共也就只有50美元现金,被领队揣在兜里。虽不富裕,但他们充满着对未来的信心,怀揣着热情与智慧,以不可阻挡的力量向海外世界走去。

当历史拨动着它的时针,“走出去”的就不再只是那些为国留学的书生们。在一切皆有可能的1990年代,无数雄心勃勃的人也都开始琢磨起走出国门:从商的,想到海外赚得第一桶金;搞文化的,一心盼着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演艺明星们,也开始惦记着进军好莱坞。

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火爆全国,将出国热真切地展示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总不会忘记那句有名的片头旁白:“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在片中,由姜文扮演的音乐家王启明在纽约历尽了挣扎都无法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他最终成为了一名商人,成为了那一代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模板。在王启明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焦虑与迷茫,以及一名“斜杠中年”的不断突破与自我赋能。

无数雄心勃勃的人开始走出国门。(视觉中国/图)

临近千禧年,再惊世界殊。更多的中国人带着时代特有的激情登上世界的舞台。舞台上,他们是留学的青年、行走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商人,或者干脆就是出国的旅行者。回首二三十年前,那是一个掘金的年代、一个见世面的年代,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从此拥有了选择“活法”的可能。

如果把信用卡放在聚光灯下,只观察它自身的嬗变,可能还不足以捕捉到其发展的全貌。而当把它放置回时代的背景,它的成长逻辑才会一目了然。

那个年代,国人“行走世界”的支付手段乏善可陈,对信用卡的需求仿佛就是一种沉默的呐喊。1995年底,国内第一张磁条式借记卡发行之前,中国人的储蓄方式都是“存折”,绝大部分国人的出国盘缠一般只有外币现金。

余下则不足为怪了,带着大量外币现金漂泊海外的中国人,成了小偷最喜欢的目标。权宜办法不是没有,就是用1980年代推出的“准贷记卡”,但出国之前要先开专户,再存钱、兑换外币,整个手续“麻烦得要命”。这主要是囿于当时个人征信数据匮乏、消费信贷风控经验不足等问题。此后,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种外部条件也渐渐成熟。

一些先知先觉的人开始提议建立征信系统,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也因此开始筹建,并于2000年6月28日正式成立,它把分散的个人信息和信用信息汇集起来,形成个人信用档案的信息数据库,为银行和社会全面了解个人的信用状况提供服务。

出国需求增加、征信系统初建,加上老百姓的个人消费意识萌动……在经历了潜伏的酝酿之后,信用卡这个产业终于来到了爆发的前夜。一时间,几乎所有银行都把目光投向此处,纷纷筹建信用卡中心。

当时跑得最快、步子最大的是“敢为天下先”的招行。2001年12月12日,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在上海成立。那是一个很好记的日子,因为仅仅在前一天,中国正式加入了WTO。那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没有囿于社会征信系统尚未彻底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新生的招行信用卡拿出了自己的魄力,于2002年12月发行了国内首张符合国际标准的双币信用卡。日后人们提起这张卡,常能想起它免抵押、免担保、一卡双币、通行全球的“革命性便利”。

发卡首年,招行这张国际标准双币信用卡发行量就已突破60万。第一批持卡人率先体会到“执卡走天涯”的方便。

改革开放以来,这是信用卡第二次在中国证明自己“连接”世界的价值,招行也因此在国内信用卡领域先声夺人。

从“工具”到“桥梁”又见永恒向阳的“葵花”

对于改革开放来说,入世东风将外向型经济的增长动能拉到了满格,为已经处于快速发展通道的中国经济再添了一把大火。

越来越多的“连进来”和“走出去”成为新的趋势。一张小小的信用卡,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消费与支付,也刷新了国人“凭信用行走世界”的观念,助力中国经济加快融入全球化的发展之中。

双币信用卡大大便利了出境支付的需求。(视觉中国/图)

但信用卡在时代中肩负的责任并没有因此画上句点。表面上看,作为支付工具,进步已经足够了,花哪个币种“都可以”,怎么还也“都随便”,但由此便认定它已完成了“使命”,那便是低估了世界的变化。

2015年10月,维萨、万事达、美国运通三大国际主要卡组织开始在信用卡渗透率最高的市场美国,推动发卡银行和商户大规模发行和受理芯片信用卡,因其安全性和便利性都要高于磁条卡,而美国已经是欧美国家中最后一个普及芯片信用卡的国家。

同一时间,中国信用卡从磁条向芯片迁移的发展脉络也在同步进行。不同于万事达卡等国际卡组织通用的EMV芯片标准,境内采用了更适应国内需求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PBOC3.0芯片标准。当时,两者尚不兼容。

然而,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的演进并没有止于此,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发展节奏。为了全面实现非接触式支付,全球支付产业数字化加速升级,近10年来全球信用卡从“刷卡”到“插卡”整齐划一的发展进程出现了分野,并加速演变。

此后,国际上的支付方式出现了两种不同方向的“迭代”,人们在全球行走的过程中,又一次因为支付不便感受到了困扰。

在移动支付方面,中国并非是创造者,却是引领者。以手机扫码为主要方式的移动支付由于其方便快捷,早在疫情之前就已成大势。因此,疫情期间,“非接触”的解题思路进一步向移动支付聚焦,大部分实体信用卡都绑定了“手机”,大量磁条卡也以绑卡的形式成为了二维码支付的“卡基”留存下来。

而在欧美等地,“非接触”的解题思路则基于芯片技术,“拍卡”取代“插卡”成为他们的首选支付方式。以万事达卡为例,在过去几年间,其全球运营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部分市场都已经完成了向非接触式支付的迁移。目前,在它的全球交易中,超过六成是以“拍卡”形式完成的,其中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拍卡”支付的占比超过了九成。

在欧美等地,“拍卡”取代“插卡”成为首选支付方式。(视觉中国/图)

这就使得放开出境游之后,国内的存量磁条卡在境外支付上出现了受理限制,一时间,旅行者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吐槽,他们再次遭遇了支付上的不便。

而这个问题还是“双向”的。

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外国友人入华的趋势也逐渐升温,但来到中国后,这些“老外”也感到了不适应:“扫码”是什么?绑卡绑不上?“拍卡”行不行?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支付便利性”的讨论,让“连接世界的信用卡”再次重归视野。

思考的结果体现在行动之中。2024年3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服务便利性的意见》,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各大银行及支付机构开始在全国上下各大重点消费场景重新布局,铺设或升级外卡受理机具、布放台卡,以贴合外国友人的支付体验。

“信用卡从刷卡、到插卡,发展到现在拍卡,使用逻辑和习惯没有改变,这是外国友人能够理解的方式,也是他们认同的商业模式。”招商银行信用卡负责人如此评价。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审查批准“万事网联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提交的银行卡清算机构开业申请。2023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向万事网联公司核发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获得行政许可后,万事网联公司可在我国境内授权成员机构发行和受理“万事达”品牌的人民币银行卡。 

招商银行作为首批发卡银行,将这张全新的招商银行万事达标准信用卡芯片版(“一芯双应用”)率先带到持卡人面前,正如当年招行带给国人的第一张符合国际标准的双币信用卡,“一芯通行全球”在整个信用卡发展史上同样具备划时代的意义,它创造性地解决了EMV和PBOC3.0两种不同芯片标准兼容的问题,既能绑定国内移动支付,还能在境外一挥“拍卡”,无缝打通境内境外两个支付网络,为人们在不同的支付体系下构建起一座桥梁,这意味着不同国家的持卡人在世界不同区域再一次顺畅的连接。

在卡面设计上,招行特地为这张新卡复刻了当年其首发标准信用卡卡面上的“葵花”意象,它不仅象征着扎根与生长,还寓意一张信用卡对时代叩问的回应,一种始终肩负使命、心系光明的永恒热情。“这是提醒我们不能忘记做信用卡这个行业的初心,也是告诫我们不能甘于现状,要和最先进的生产力在一起。”招行信用卡产品经理介绍道。

从“有用”到“无价” 回应时代声声叩问

2014年开始,当以二维码扫码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席卷神州大地,信用卡的物理介质被大大弱化,人们偶尔会生出一种疑问:在这个移动互联的时代,信用卡这个支付工具还重要吗?

毋庸置疑,即便是移动支付,它的底层账户依旧是以银行账户为主。发卡侧是核心风控的归口,信用卡依旧是整个移动支付生态的底座。

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以“四方模式”为基础的信用卡刷卡模式依旧是今日的主流。从1958年美国银行推出历史上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到1970年“四方模式”初具雏形,再到今天,以“发卡行-卡组织/清算组织-收单行-商户”为基础的“四方模式”经过不断拓展与优化,它不仅是一种平衡的利益格局和产业秩序,更是一套标准体系。

可以说,今天的“四方模式”以及所有基于它的创新,都是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这条路,全球支付产业走了半个多世纪。这种全球互认的商业逻辑和清算模式,用一种标准化手段实现了非标准化市场的连接,大大节约了探索成本,保障了资金的全球流转效率。

而这种经过千锤百炼而沉淀下来的通行秩序和标准,本身就是无价的。

信用卡依然是高效、通用的国际化支付工具,今天人们不管在哪里、不管有没有时差,都能在世界各地享受高效迅捷的支付体验。每一次支付的无界抵达,正是信用卡所带来的第一重意义。

经过千锤百炼而沉淀下来的通行秩序和标准,本身就是无价的。(视觉中国/图)

而当穿越历史长河,更可以看出信用卡对于整个商业社会变革的推动。早在移动支付兴起之前,信用卡就润物无声地潜入了商业文明的各个脉络,它所构建的不仅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凭借“信用”行走世界的价值观——每一个人对征信记录的珍惜,对个人信用的重视,都是无价的。自信用卡诞生之日起,“信用”就变得和每个个体息息相关,它不只是一种优良美德,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积累、转化、升值,它成为当代社会的一张“经济身份证”。

高频的信用卡交易提供了多维而丰富的交易数据,让一个人的信用可以通行无阻,它铺设和奠定了信用社会的基石,这正是信用卡的第二重意义。

每一个人对征信记录的珍惜,对个人信用的重视,都是无价的。(视觉中国/图)

直到今天,信用卡数据依然是对个人征信数据库贡献最大的一部分。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23年三季度,国内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7.79亿张,每年带动着近40万亿的消费市场。

这些成绩都由庞大的数字标注了价值,但数字背后,每一个个体的生活体验和意义却是无价的。人们通过信用卡充实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小到晨间的一杯咖啡、花店的一支玫瑰、治愈心灵的一次旅行,大到实现买车梦想、支撑留学生涯,信用卡连接人们的美好生活,撬动人生的杠杆,超越支付工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过去二十余年里,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招行信用卡为代表的中国信用卡机构打破了各种场景的壁垒,加速了线上线下商业生态的联动;打破了生态的壁垒,使文娱IP与商业品牌在信用卡的经营生态中相互融合。更大的世界也因此被关联起来:从磁条卡到芯片卡再到如今的“一芯双应用”,从刷卡、绑卡到拍卡,经过几十年磨砺,信用卡“连接”的价值不但未被削弱,反而变得更加不可或缺,它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全球的商业和金融更紧密地连接、交织在了一起,它帮助每一个人顺畅去到所有想要抵达的地方,这或许是信用卡为时代和社会带来的第三重意义。

Start Something Priceless

小到晨间的一杯咖啡、治愈心灵的一次旅行,

信用卡始终在连接人们的生活。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而作为连接世界的一种方式,从支付的“工具”,到信用的“底座”,再到连接的“桥梁”,信用卡为人们编织起以信用为基础的一张无垠之网,助力人们在地球村顺畅通行,构建起与国际接轨的连接方式,这种连接,更为无价。

结语

回首过去,往事依然在目。广交会、白天鹅宾馆,仿佛是身处于一段传奇故事之中,看上去已像是一幅历久的油画。这就是时间的意义,让我们知晓了何为生活的变化。

但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依然难以预见。

唯有“探索”和“连接”是未来生活确定性的主题。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探索,也有各自的连接。无数的景象拓展成了今天的模样,但它依然如波涛一样,涌向飘渺的远方。

一切总开启于不确定性之中,招行信用卡用自身历史讲述的一段“连接”的故事,或许也是非常多持卡人的人生写照,因为今天的你也是过去与未来的节点。愿这张信用卡能在人生的各阶段帮助人们拥有更大的选择权,让每个人用于探索不同的生活道路,勇敢规划自己的“无价人生”,Start Something Priceless。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