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壁垒”,中国企业遭欧盟反补贴“围猎”

相比之下,《条例》本身的指向性更加明显,被不少西方媒体认为是“针对中国的强大经济武器”。

相比过去的反倾销调查,或是通过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提出投诉等传统贸易防御手段,依据《条例》开展的反补贴调查显得更加“稳准狠”。

在德国,2016年备受关注的美的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案,成为德国舆论对中国投资态度的转折点。最后的成功收购被德媒广泛批评为“出卖技术”,任由中方“摘取本国工业明珠”。

责任编辑:姚忆江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4日,比利时布鲁塞尔,设在布鲁塞尔的欧盟中国商会发布2023年建议报告。其中指出,欧盟营商环境评价连续四年下降,逾六成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去风险”策略带来挑战。图/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4日,比利时布鲁塞尔,设在布鲁塞尔的欧盟中国商会发布2023年建议报告。其中指出,欧盟营商环境评价连续四年下降,逾六成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去风险”策略带来挑战。图/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024年4月23日上午,中国一企业在波兰和荷兰的办事处突然遭到欧盟方面“未行通知突袭检查”。在相关办事处的正常运营时间里,检查人员控制了公司信息化设备和员工手机,检查办公室文件并要求获取相关数据。

这是2024年欧盟根据所谓《外国政府补贴条例》(FSR,以下简称《条例》)发起的第5起反补贴调查,欧盟委员会(以下简称“欧委会”)声称,“有迹象表明”,根据《条例》,该被检查公司可能接受了会扭曲内部市场的外国补贴。自2023年生效以来,欧委会据《条例》先后发起多起反补贴调查,其后5起针对中国企业。

中国外交部近日回应称:“欧盟频繁动用经贸工具箱和贸易救济措施,发出的是保护主义信号,针对的是中国企业,损害的是欧盟形象。欧盟一贯标榜是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但外界看到的是欧盟一步步走向保护主义。”

欧盟中国商会秘书长方东葵观察到,近年来,欧盟市场出现了商业政治化趋势。在“去风险化”策略下,欧盟泛化经济安全给中企在欧发展筑起了一道市场准入和贸易壁垒。

随着国际经贸从全球多边贸易体系走向区域性经贸合作,研究人员认为,面对相关国际政策法规的围猎,中企应当正视现实,做好准备,以法律积极争取自身权益。

针对中国的“经济武器”

4月23日欧委会对中企的突袭检查也被称为“黎明突袭”,常见于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等检查。“黎明突袭是一种严厉的暴力执法手段,除非有明确线索,或被调查公司存在严重问题,否则就有执法过当之嫌。”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巍向南方周末表示。

欧盟第1/2003号条例(Regulation 1/2003)第20条,授权了欧委会对涉嫌违反欧盟竞争规则的公司的经营场所进行突击搜查,德国西门子腐败案就曾经历过黎明突袭。

相比之下,《条例》本身的指向性更加明显,被不少西方媒体认为是“针对中国的强大经济武器”。英国《旁观者》就指出,《条例》直指中国产业政策核心,即中国政府以补贴的方式打造领先世界的产业和技术。

根据欧委会发布的《贸易防御年度报告(2022)》,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