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热衷于流量造假?制造舆论想要影响谁的认知?

流量的来源是判断其真实性的关键。如果大部分流量来自不正常的渠道,如短时间内大量来自同一IP地址,或者来源集中在某个地区(在上述博主爆料视频中,此类IP地址往往以某省份居多,原因是该省份外来人口流动性大,很多手机号码废弃,被黑灰产利用),意味着很可能存在造假行为。

责任编辑:陈斌

据泸州网警官微5月9日通报,2024年5月3日13时许,泸州网民许某在短视频平台浏览到“胖猫”事件,为博取眼球吸引流量,通过微博账号“@谭竹夏日炎炎”冒充“胖猫”事件当事人,发布2021年11月至2024年4月与“胖猫”之间的资金往来、聊天记录等不实帖文,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目前,许某已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相关账号已注销。

这是又一起自媒体造假事件。许某此举,无非是为了博取流量。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洪流席卷各行各业,流量成为了衡量影响力、市场价值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尺。某些自媒体不择手段,摆拍造假、标题党、低俗内容等种种手法轮番上阵,是因为在他们眼中,为了流量而内容造假,是一把打开财富与名声之门的钥匙。

流量至上扭曲了价值评判体系,由此衍生的各类造假行为,成为一个日趋庞大的灰色链条。从平台自造繁荣到自媒体自嗨式发展,再到企业营销“求快”及粉丝“制造明星”套路,流量造假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类型和动机。

综合媒体报道及博主爆料视频内容,当下流量造假,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参与方分别来自平台、自媒体、企业、粉丝等,其造假手法有所差异,但诉求则可大多归结为一个字,“利”,当然这利不仅仅限于经济利益,还包括制造舆论影响大众认知,甚至进而影响政策制定过程或司法进程。

平台造假

流量造假类型一:平台造假,数字迷宫与真实价值的背离。在各类流量造假现象中,首当其冲是平台带头造假。据《南方周末》20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