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胡大师余其伟:做广东音乐交流的桥梁

“广东音乐是岭南人用来表达南方生活情调的一种方式。”余其伟认为,“平民意识、俗世感情”正是其魅力所在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余其伟在客厅演奏高胡(刘宝洋/图)

2022年8月31日晚7点半,距离余其伟正式退休还有四个半小时,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厅为其奏响了一场特别的荣休音乐会,这也是香港演艺学院成立38年以来,师生们首次自发为退休教授组织音乐会。

获此殊荣的余其伟“既惊喜又感动”,不承想从广州来香港担任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系主任一做便是18载。这是1953年生的余其伟第二次申请退休。第一次是在2017年,他对“双肩挑”教学管理与演艺工作时感力有未逮,于是写信申请退休,但由于工作颇有成效,也因宽厚的作风深受学生喜爱,院长找他长谈了两次,希望他能再多坚持几年。“一般是60岁退休,正教授或主任到65岁也一定退了,我居然做到69岁。”

去年10月,余其伟回到广州,受邀加入星海音乐厅25周年演出季“国乐大师系列”,“高胡大师余其伟粤乐艺术音乐会”是该系列的压轴演出。

受广东音乐滋养长大的余其伟,从七岁第一次拉高胡,到如今年过七十,“心怀华韵,调寄粤魂”,用一把高胡在海内外奏响了广东音乐的百年神韵。

余其伟曾获首届中国金唱片奖(刘宝洋/图)

玩广东音乐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简称,定弦比二胡高纯五度或纯四度,作为广东音乐中的“灵魂乐器”,又被称为粤胡。形成于清末的广东音乐,是在珠三角一带流行的器乐曲,早期以二弦为主奏乐器,高胡其实在1920年代中期才出现。旅居上海的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吕文成在江南二胡的基础上,用小提琴的钢弦取代丝弦,创制出了音色比二胡明丽透亮的高胡。

《平湖秋月》便是1920年代末吕文成夜游西湖时,沉醉于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的意境,以高胡作旋律的主奏乐器写下的曲子,其悠扬明快的旋律将听众带回西湖的秋夜月色。上世纪30至40年代,随着《双星恨》《鸟投林》《柳浪闻莺》《赛龙夺锦》等一系列采撷自然、表现生活、以景抒情的经典曲目的出现,广东音乐进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广东音乐是岭南人用来表达南方生活情调的一种方式。”余其伟认为,“平民意识、俗世感情”正是其魅力所在。

他回忆儿时跟着村里的叔父“玩”广东音乐的场景,“开平、台山(现均为广东省江门市代管的县级市)这边有唱粤曲、玩粤乐的传统,‘细蚊仔’(粤语指小朋友)同祖父辈一起,百年来一直都是(这样)。条条村都有祠堂,祠堂门口一定有一棵大榕树,树下有很多石凳。一到夜晚,村里的叔父们做完田工、吃完晚饭,就坐在榕树下的石凳上吹拉弹唱。”

七八岁的细蚊仔余其伟,晚上也会来到榕树下,在这般轻松快乐的氛围里,跟着叔父们学工尺谱、拉胡琴。他学的第一首曲子就是广东音乐名曲《平湖秋月》,“当时是《平湖秋月》和《旱天雷》两首同时进行,我记得叔父们拿着很厚的牛皮纸,教我们一群小孩认上面的工尺谱,边唱边拉。”八九岁时,他从母亲那里得到了一把高胡,“音色尖亮并富于歌唱性”,从此痴迷其中。

1972年夏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