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震:将1500平方米的场地填得满满当当

“这类绘画其实可以没有激情地去画,它本身体现的就是你无可奈何的手机生活。所以你画的时候可以有各种情绪,可以很无聊、很无奈、没有智商地在那里发泄”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杨子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王小祥/图)

长时间不焦虑,徐震就开始焦虑。

这听起来像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他不停地吸收信息、处理消息,两部手机,四台电脑,才能勉强喂饱一个贪婪的大脑。让许多人备受搅扰的导航,他要同时打开两个,以确认哪个更聪明;不同音乐软件的自动推送仍让他感到单调,有时他宁愿听白噪音。

身边一些四十多岁的同龄人开始在家焚香、练瑜伽、抄写心经,徐震理解这是一种对生活颇具仪式感的妥协,但追求平和从来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可能我们没到那个时候,甚至于——”——多数情况下他满口吴侬软语,偶尔,仿佛突然下了决心,会借助强烈的字词在谈话中扎个小口子,稍加松动旁人提及他时最常使用的“八面玲珑”——“我会认为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他推崇的,是时刻刮起龙卷风的生活。“很多人认为好像艺术家创作的时候要有激情,其实艺术家活着就要有激情。”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结婚生子这套流程对他而言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无聊,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很高强度的东西,让你无聊的时间短一点。艺术就好在始终有一个非常不切实际、虚无缥缈的东西让你去弄,让你反复确认到底在追求什么。其实你也不知道你要追求什么,肯定是干了才知道,过程中隐隐约约觉得我干这个事情是有意思的。干完了,你才知道你的重量是多少。”

在他看来,文化不是获取愉悦的出口,也不是在一幅画前优雅地点点头,而是各种斗。跟自己斗,跟周围的人斗。有报道称他为“中国最活跃的当代艺术家”,他也当仁不让,“我应该是国内竞争意识最强的艺术家,从业二十多年,我一直是起床就干活。”人们相继陷入倦怠的时候,他发话:“我还是会准时出现在每天早上做广播体操的队列里,精神抖擞。”

现世的认可无法让他满足,“对很多艺术家来说,活着的观众不是我们的目标。再过50年、100年,我们都死了,你可能会面对一个不知道什么样的标准,到时候会把你淘汰还是把你留下?你是不是有一种比较真实的创造力体现出来,而不是仅仅去迎合当下的需求?现在大家觉得同时做4个展览就是多,很可能到下个时代大家觉得10个也不算多。”

从2022年开始的《激情》画作是他“给新人类准备”的艺术,那些边缘粗糙的色块呈现了每天不断在使用的手机社交媒体界面。“我们今天的大部分情绪和感受几乎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