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缺失又害怕失控:尴尬的学位论文盲审

同行评议向来不是完美的制度,但它广泛存在于学术界。对学术期刊的审稿机制,业内人士都习以为常、愿赌服输。

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如果通不过,不仅学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都拿不到,等于是“白读了”,导师也会受到牵连——被扣减招生名额,甚至不能晋升职称。

我也听闻有些“糟透了”的学位论文被“枪毙”,一点都不冤枉。但也有的同事坚称盲审评委“胡搅蛮缠”,甚至说他们“打击报复”。

责任编辑:辛省志

近日,武汉大学社会学院一教授在社交媒体发文,声称他学生的博士论文遭到匿名评审专家“恶意评审”,引发广泛关注。这位博士生的论文是否遭到“恶意评审”,见仁见智,但论文盲审制度,确实值得一说。

同行评议向来不是完美的制度,但它广泛存在于学术界。科研论文投向学术期刊,或多或少有不通过的可能。通过的概率,取决于科研论文的水平、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学术期刊的档次、科研论文是否符合目标期刊的发文范围、作者的知名度,以及运气。所谓运气,包括这篇稿子落到谁的手里审稿、审稿人审稿时的心情是否愉快、编辑和审稿人是否对这个课题感兴趣。

如果审稿人给出“大修改”的建议,编辑也认为需要“大修改”,那么恭喜你,文章基本上在大修改之后可以发表。如果稿件遭到审稿人差评而被退稿,那么也不要紧,作者可以把论文改投他刊,反复尝试,直至成功。对学术期刊的审稿机制,业内人士都习以为常、愿赌服输。

然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送盲审如果得到“大修改”的结论,那这就意味着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