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自我保健日 | 健康中国,健康乐龄,从主动管理开始
今年是健康中国行动五周年,在7月24日“国际自我保健日”到来之际,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的“健康中国,健康乐龄,从主动管理开始”圆桌沟通会在京召开,学界、协会、媒体等领域专家/代表出席会议,围绕当下中老年人群的主动健康现状、观念误区、疾病预防和管理等话题展开探讨,旨在提升中老年人对主动健康的认知,倡导以“第一健康责任人”的理念预防和管理疾病,从而拥有长寿且高质量的乐龄生活。
会上,同时公布了《中老年人主动健康管理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由第一财经联合健闻咨询发布,国家信息中心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陈沁博士团队全程参与和支持报告撰写,通过数据分析及多位专家访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华教授、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传播分会秘书长姜天、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疫苗临床试验和上市后评价科主任郭翔、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主任医师齐海梅教授),发掘数字背后的中老年人主动健康现状和趋势变化,助力更精准的对症施策。
各地中老年人健康“偏科”特点突出,“京、沪、深、津、穗”主动健康管理指数位列前五
什么是主动健康?《“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正式将主动健康列入专项规划。“主动健康”一词也就此确定,成为中国为人类健康事业提出的原创概念。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刘珏介绍:“主动健康是人类围绕生命健康价值创造而展开的所有社会活动的总和。包括从所有社会活动源头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在所有社会活动过程创造健康价值、在所有社会活动环节积极应对人口安全危机等。”
以主动健康为核心理念,此次发布的报告从中老年人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和疾病管理三方面进行数据整理和趋势分析。其中,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营养摄入、运动习惯和生活习惯,疾病预防主要考察中老年人针对常见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接种意识和行动,疾病管理则包含体检和慢性病管理。
陈沁介绍:“从城市排名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广州位列此次中老年人主动健康管理指数前五名。从区域来看,京津冀地区中老年人主动健康管理水平较高。从不同管理维度来看,各地中老年人主动健康存在较明显的‘偏科’行为,例如,生活方式上,东北、华东及川渝地区中老年人偏爱运动,东北、华北及东南地区中老年人更喜‘食补’,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有抽烟与喝酒不良习惯的中老年人相对更少;疾病预防上,我国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对于三种常见感染性疾病(带状疱疹、肺炎、流感)预防意识有待提升,相关疫苗的知晓度和接种意愿度不高,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普和宣传推动;慢性病管理方面,对体检和慢性病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对不同慢性病管理的积极性差异较大,比如,中老年人会倾向于更积极管理高血压和心脏病,但对消化系统疾病和关节炎等慢病,超过30%的中老年人选择不采取任何治疗。”
中老年人主动健康有六个常见误区,专家提示多维兼顾、勿忽视疾病预防
此次公布的报告中,归纳出中老年人主动健康的六个常见误区,包括“容易受到伪健康知识的误导,对各类‘健康知识’的辨别能力有待提升”、“过度追求清淡饮食,不沾荤油,导致营养失衡”、“过量运动,导致运动损伤”、“过度依赖饮食和运动调节,忽视医疗手段对健康的积极干预”、“对疫苗预防感染性疾病的作用的认知有待提升”、“慢性病管理过度依赖医生,主动性有待提升 ”。
如何更高效的助力中老年人主动健康?刘珏指出,提升健康素养对于促进中老年人主动健康十分关键。而提升健康素养水平,首先需要加强知识科普传播,填补认知空白,也需要纠正各类认知和行为误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老年人十分注重生活中的健康饮食和运动,但恰恰忽视通过疫苗接种这类经济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多种感染性疾病,我们在全国性调查中也发现很多老年群体存在疫苗犹豫的情况,这也是健康素养有待提升的表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刘晓红补充:“中老年人可以向专业医生进行咨询,科学践行主动健康管理行动。比如在饮食方面,部分中老年人为了防癌,改变原有饮食习惯,不吃红肉、不喝牛奶,但‘存钱不如存肌肉’,充足的优质蛋白质摄入对中老年人维持肌肉功能至关重要。此外,很多中老年人在健身时缺乏对自身情况的准确把握,盲目进行力量训练,容易造成肌肉撕裂等问题,建议首先咨询专业人士,获取针对性的运动建议。
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刘晓红强调:“老年人不但要重视慢性病管理,更要有维护内在能力的意识。 建议老年人每年进行老年人查体,核查慢性病的用药,根据健康状况变化进行调整。此外,慢性病可能导致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使中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感染性疾病的侵袭。反过来,感染性疾病也会加重慢性病的病情,影响慢性病的治疗效果。中老年人平时可以通过预防接种,降低感染性疾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降低慢性病并发症导致不良结局的风险。简言之,除了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外,还可以积极接种疫苗预防感染性疾病。”
中老年人警惕带状疱疹“趁火打劫”,做好预防事半功倍
如今,中老年人带病生存成为常态,积极预防与科学管理疾病作为解题关键,亦成为本次会议的关注焦点。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老年人常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等慢性疾病,加之随着年龄增加,免疫功能逐渐下降,导致身体抵御疾病侵袭的能力较低,从而显著增加了罹患感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炎、带状疱疹)的风险。一旦罹患感染性疾病,将给自身和家庭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以最近频登热搜的带状疱疹为例,“疼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症状,很多患者描述为灼烧、电击、刀割般的重度疼痛,严重时甚至无法穿衣盖被,我们临床中遇到很多因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持续一年乃至十年以上,导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病患。此外,带状疱疹皮疹出现前的疼痛(即前驱期疼痛),也容易造成误诊,患者往往需要辗转多个诊室才能确诊。比如有位老人因右上腹剧痛1天前去急诊,化验胆红素高,疑诊是胆石症发作胆管阻塞,要预约胆管造影,复习过去病历发现胆红素已经升高5年,查体发现右侧下背部和右上上腹有小水泡,确诊是带状疱疹。现代健康观是包括躯体、心理、精神和社交等多维度的集合,慢性疼痛除了对躯体功能造成影响,更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阻碍个人价值的实现。”刘晓红介绍。
哪些人群需要着重预防?刘晓红强调,四类人群需要格外注意带状疱疹的风险。“首先是年龄因素,50岁以上人群,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病情也更严重。第二类人群是慢性病患者,相比于一般人,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风险增加24-41%。第三类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人群,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3-4倍。此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也需要提高警惕,如肿瘤患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如HIV/AIDS)、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人群等。”
根据《我国老年人健康防护倡议》,建议中老年人主动接种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助理、预防保健科科长陈秋萍针对中老年人关心的接种注意事项给出专业解答:“很多中老年人因为身患慢性病,担心无法进行接种,其实慢性病患者不是疾病急性期的情况下,是可以接种疫苗的。总体而言,接种疫苗前要牢记三个‘关键词’,即年龄、保护效力和禁忌证。比如,在年龄方面,不同疫苗的适用年龄不一样,预防同一种疾病可选择的疫苗种类也有所差异。在保护效力方面,要注意预防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疫苗,针对不同年龄,保护效力也存在一定差异。如果疫苗的保护效力为80%,说明接种该疫苗后,疾病风险将减少80%。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疾病患者,需要注意接种禁忌证,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所以在选择疫苗时,建议居民向专业医生咨询拟接种疫苗的适应症、接种程序、疫苗成分等更多详细信息,选择适宜自己的疫苗。”
医防融合,多方打出“组合拳”,助力主动健康
本次公布的报告,集合多方专家观点,给到助力主动健康的三方面建议:第一,认清常见误区,加强健康科普;第二,中老年人实现主动健康,关注四大方向(增强主动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纠正不良习惯,健康健康生活方式;科学接种疫苗,预防常见感染性疾病;定期筛查,早诊早治,规范化慢性病管理);第三,医防融合,服务创新,构建主动健康管理体系。
在医防融合创新模式方面,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实践,陈秋萍会上分享了所在社区的案例:“针对中老年人担心慢性病不能接种疫苗等方面的顾虑,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小卡片’机制,探索帮助中老年人加强预防接种。比如患者在全科医生处就诊时,医生会根据患者慢性病等整体情况评估后,对合适的人群提供推荐接种疫苗建议小卡片,患者拿到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人员就能尽早为其安排接种。平时也会通过定期开展科普活动,加强居民的健康素养。”
“引导老年人积极预防、科学管理、乐享健康,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及个人各司其职,共建共促共享,共同提升老年人主动的健康管理和预防能力。”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秘书长郑浩彬表示。
网络编辑: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