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隐李政道:“何用浮名绊此身”

李政道小时候曾被小流氓殴打,兄弟几人请求父母雇一位武术教师教他们学习武术。或许与这个经历有关,柳怀祖说,李政道身上有侠客的豪气。

看到国内关于自己的报道每每冠以“著名物理学家”的称号,李政道曾说,“如读者不知此人,这‘著名’二字就是虚的,反之则是多余的。”

责任编辑:钱炜

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人民视觉/图)

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人民视觉/图)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妻子秦惠䇹赴瑞典领诺贝尔物理学奖。走下飞机时,迎接的瑞典官员错把他当成诺奖得主的儿子,问,“您父亲在哪里?”

近年来诺奖得主在获奖时多已是耄耋之年,李政道是历史上第二年轻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仅次于英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布拉格。

15年后,20岁便赴美留学的李政道第一次回到中国。此后,他逐渐利用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影响力,多次往返中美之间,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方案提出建议,促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建立,设立CUSPEA项目(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建言设置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制度。研究李政道十余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黄庆桥将其称为“中国的国家科学顾问”。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于美国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2时33分,在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

与他打过交道的人回忆,李政道说话带点上海口音,不时冒出几句古文。他常常随身带着画本与四五支不同颜色的笔,看到美景就掏出本子画画。

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离不开李政道的大力支持。在他逝世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在他看来,很多有像李政道那样威望的人,大概都不会愿意亲力亲为地去做一件事,“但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这当作自己的事,一定要把这件事做成”。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贺贤土,与李政道有过多次接触。在他看来,李政道在中国最需要人才,科技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推动中国融入与世界的科技合作。在新的形势下,李政道的逝世,意味着“一个时代告一段落”。

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毕业

1926年11月24日,李政道出生于上海。

彼时,父亲李骏康的生意蒸蒸日上,对子女教育非常看重,家中聘有国文教师,进行国学启蒙。但好景不长,李政道11岁那年,淞沪会战爆发。他一度被迫中断学业,全家迁入英租界。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英法租界。李政道逃离上海,去大后方求学。一年后,身无分文的李政道滞留在赣州。

空袭警报一响,赣州城里茶馆的人都要出城,到山里的防空洞避难。李政道同茶馆老板商量,敌机来了他帮忙照看茶馆,条件是让他吃客人吃剩的东西。他在赣州最初就靠此生活。

在战乱和饥饿面前,生存是头等大事。一次偶然读到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所著《普通物理学》一书,让他对物理产生了兴趣。这对他而言,不仅是求知,也是求生。

李政道后来回忆,环境再危险再艰苦,还是想办法要鼓励自己生存下去。怎么鼓励自己呢?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意义。“都是生命,可我跟蚂蚁不一样,我可以了解这个宇宙是怎么演变的,世界万物遵循什么规律,而蚂蚁不能”。

时逢乱局,李政道小学只读了2年,并没有毕业。此后5年,断断续续在4所中学就读,最终也没能拿到高中文凭。但这不妨碍他展现学习禀赋。1943年,李政道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开学后又转入物理系。

浙大每周六都有测验,一次考试前夜,同学们都在备考,只有李政道在校园里走来走去。有人问他,“大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