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推动中国救援体系大革新

在应急救援中,如果政府和军队力量是心脏与主动脉,民间组织是血库,协调性组织就是静脉,志愿者就是生命之血,一体联动生命机体才能平衡有力、长效运转。

责任编辑:傅剑锋 实习生 周明太

●防震减灾法实施对于属地管理原则的确立改变了指挥面貌,“不管你来的级别多大,现场指挥的即使是处长,军队的将军也要听从现场指挥官指挥”。

●在应急救援中,如果政府和军队力量是心脏与主动脉,民间组织是血库,协调性组织就是静脉,志愿者就是生命之血,一体联动生命机体才能平衡有力、长效运转。

汶川8级特大地震突发,震后15分钟,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启动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一级响应。

1个半小时后,温家宝总理飞赴四川重灾区统一指挥、协调救灾,国务院各部门地震应急响应,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灾区各级政府在30分钟内启动应急响应占93.3%。

这一应急反应,与2005年来全国地震系统逐步建立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信息平台系统有关。

汶川地震后,中央对应急救援体系的改进更加重视。

2009年3月,由中国地震局牵头,会同民政部等有关部门正式着手修订《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提交给决策层,增加包括组织指挥体系完善和保障机制,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措施和程序等,预计7月完成。

预案与预案之间将加强衔接

“比如在同一区域内每个预案都准备了水、帐篷,有的重要物资又都没有,这样就出现重复和遗漏”

中国地震局紧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地震应急预案针对普通灾害,而对类似汶川地震的巨灾(死亡1000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 10亿美元以上)缺乏应急预案,需要补充举国处置机制,“预案中要充分考虑救援、医疗、卫生防疫、安置灾民等各部门工作协调机制”。

程序设计上,国务院抗震指挥部负责现场组织决策,中国地震局承担该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一旦巨灾发生,中国地震局负责启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在最快时间内对灾情进行初评估,第一时间将信息上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民政部救灾司处长张宇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修订也将进一步细化应急救灾资金、物资、装备、技术安排等,提高国家层面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IBM中国研究院研究了自2005年《中国地震应急预案》正式颁布的各地几百份预案,发现它们缺乏整合协同规划,“比如在同一区域内每个预案都准备了水、帐篷,有的重要物资又都没有,这样就出现重复和遗漏”。

IBM中国研究院建议,建立智能预案信息系统,按照结构化模型描述预案,系统分析,同时预案要建立在准确的应急风险评估基础上,基于历史数据作分析,“各地基础数据,涉及气象、民政、地理、城市规划等各部门,需要通盘考虑。”孙伟博士说。

张宇星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