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中的文学追求与人生实践 | 高中组三等奖
《把栏杆拍遍》中的文学追求与人生实践 | 高中组三等奖
第四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三等奖
作者:陈柏翘
学校:广州市第二中学
指导老师:石薇
读梁衡先生散文,如沐和风细雨,感受唯美之境;历史长河中,金子般细腻文字,尽显英雄本色。书中涵盖自然、生命、古今、名人、名胜、英雄、文化等主题,切入独特,耳目一新。思辨精神与精美文字,给予精神洗礼,熏陶唯美情操。
读罢《把栏杆拍遍》,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深深折服于梁衡先生的文学追求与人生实践。
梁衡先生曾提出,好文章要“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一文”为文采。
文采斐然,字里行间见真章。书中,梁衡先生运用丰富的词汇、优美的句式和精妙的修辞,将文学的柔美与历史的厚重巧妙融合,身临其境般穿梭于精美画卷、历史场景和人物内心独白中。他的文字既注重整散结合,富有古典诗词韵味,又秉具感性与艺术性,不失现代散文的清新,散发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学的魅力。这种文采斐然的写作风格,不仅展现了梁衡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对文学之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为”“三境”实为一体:为美而写,为思想而写,写出景物之美、情感之美、哲理(思想)之美。
景物之美,画卷中的历史剪影;情感真挚,触动心弦的力量。梁衡先生用他那如诗如画的笔触,绘制了幅幅生动的历史与自然画卷,营造出种种独特的氛围,让读者身临其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将读者引入一个个充满情感共鸣的世界,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澜。例如《万里长城一红柳》中作者问老刘是否孤寂,以“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的奇异色彩融情于物、借物抒情,隐喻古生命力古信仰的再绽新花,衬托老刘等志愿者的精神境界,蕴含作者对红柳和志愿者的崇敬。这种景物与情感之美,不仅为作品增添了色彩与生命力,更让历史与人物更加鲜明立体,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与立场、历史的厚重与深邃。
思想之光,穿透历史的长廊。书中,梁衡先生阅读伟人、感悟生命、享受自然、行走人生,一篇篇文章如百川东流,虽互不相同,但无不深入探讨历史人物的命运与选择、历史事件的因果与影响等问题,揭示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与深刻道理,闪耀出思考之光,激荡出对于人生、自然、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汇入思想的海洋。
“五诀”:具体形象、可叙之事、真挚情感、深刻道理、典故知识。
梁衡先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还引发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关注与反思。
以散文《把栏杆拍遍》为例,梁衡先生先以精要概括立论,点明辛弃疾作为文人由武到文的唯一性和历史上的独特定位,再通过比喻、对比、衬托、排比、夸张、用典、引用、类比、联想、假设等丰富的写作手法描写辛弃疾的人生遭际,字里行间深入挖掘其内心世界与情感世界,以真挚的情感感染着读者。情理并重,以评代传,纵横交织,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历史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结尾更以“把栏杆拍遍”为意象升华主题,总结原因,回顾全文,一气呵成。以“五诀”达到“三境”,既直观与深入解剖历史人物,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说服力。
“一文、二为、三境、五诀”,我猛然发现,写好文章竟和做人相通。若将写好文章比作人的成长,好文章的基本是文采,对应做人的基础是素质;写好文章为思想和美,做人的目标亦是如此;景物对应阅历,情感对应感情,哲理对应思想;而相应的有具体形象、可叙之事、真挚情感、深刻道理、典故知识,则对应有性格品行、人生经历、真挚心灵、思想境界、知识经验。或许这就是文学与生活的奇妙奥秘吧!
文思之美,永无止境。《把栏杆拍遍》是梁衡先生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厚功底与不懈追求的集中体现。他用自己的笔触,将历史与现实、文学与思想紧密交织在一起,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深邃博大的精神世界。《把栏杆拍遍》更是我探索文学之美、思想之深的新起点。通过对这部作品集的深入阅读与分析,我不仅丰富自身阅读经历,感受到文学之美与思想之光的交相辉映,拓展文学素养与思想深度,汲取智慧与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梁衡先生通过自己的作品告诉我们,文学不只是辞藻的花园,情节的天空,更是心灵的镜子,思想的旷野,情感的海洋。只有当我们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用情去书写这个世界,才能成功追求经典文学;同样,只有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用情去书写自己的人生,才能真正实践价值人生。
“文以载道,笔耕不辍”。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牢记经验砥砺前行,以笔为舟,以心为帆,在文学的海洋中邀游探索,追求创造属于自己人生。正如《书与人的随想》所说:“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有做,作而出新,是大智慧。”希望更多人能够在追求文学的旅途中探索人生,在实践人生的道路上创造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