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鲁:当《哪吒2》进入全球票房TOP5 | 电影法门
《哪吒2》是一场规模巨大的社会对话,它和当下的对话元素的设定十分丰富。从中国独立动画到中国院线产业动画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叛逆的气质被隐秘地保留了。动画之所以是动画,是因为创作者往往强调其非现实性。但当下中国院线动画的精神中,却有着一股强烈的现实主义诉求。
责任编辑:邢人俨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2025)剧照。资料图
事情还没有完。在上映近五十天后,《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的周日票房还能保持千万元。它目前的总票房已接近150亿元(截至2025年3月16日),意味着已有3亿以上中国人看过这部电影。我称这是中国电影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共情。它不仅仅是电影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而当它的票房荣升为全球高票房电影TOP5,《哪吒2》在我们这里就变成了一个国家和全民性的事件。对于它的讨论也在逐渐变异,我们开始更加从民族文化和国际战略的角度看待这部动画片,我们关于它的讨论也因此变得混杂和困难起来。
我相信这票房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羊群效应,当它的票房数据达到几十亿元,那么观看它就成了一种对于公共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观众从中学习当代社会交往中必要的公共语汇。我记得第二次看的时候,坐在我前面的一位中年女士在发朋友圈,屏摄一张剧照,然后写上文字——“打卡哪吒”。《哪吒2》成为打卡的风景地。类似观众对电影的参与,源自不同的动机,但无论如何,羊群效应也需要一定的票房基础才能产生。《哪吒2》的巨大共情机制的确很值得玩味。
对于本片的读解多从两个方面。首先是它的叙事和文本,包括美学,然后是它的接受机制——文本与观众进行联结的心理通道是什么。本片的文本充满了流行文化的元素,港片流行趣味和内地抖音培育出来的“短视频笑料学”在此有了有力的结合,我的意思是,这些元素出现得十分密集,增加了观众持续观看的吸引力。如以藕粉制作哪吒真身那一场,工人将膏药等掉入藕粉,令哪吒恶心不已;如结尾大战炼丹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