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的火焰》:被放大的愤怒,被忽略的叙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杨静茹

讨论3月8日上映的电影《平原上的火焰》,必须要回到原点,即作家双雪涛的小说《平原上的摩西》。小说以沈阳重工业区铁西区为背景,以不同的人物命名章节,包括“庄德增”“傅东心”“蒋不凡”“赵小东”“庄树”“李斐”“孙天博”等等。

蒋不凡是个普通警察,在1995年冬天,他在侦破一个出租车司机连环被抢案的过程中,因公殉职;庄树和李斐是一同长大的邻居,庄树顽劣,他的妈妈傅东心把心思投在培养好学聪敏的李斐身上;从中心人物辐射出去,小说里还有庄德增(庄树的父亲,从供销科科长成功转型为企业家)、李守廉(李斐的父亲,下岗工人、一桩凶杀案的嫌疑人)、孙天博(李斐的同龄人、诊所大夫)等角色。

故事的起点是1995年,庄树生活的工业区国企改制,所有人失去了稳定的生活轨道。

那年平安夜,蒋不凡被杀。许多年后,庄树长大,成了警察,调查蒋不凡案件。他隐约意识到李斐和李守廉也许跟杀人案有关。

学者王德威如此评双雪涛的小说:“他的故事触及市场经济转型的隐痛,写出了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群像。”小说以多视角叙事,风格凛冽,写出了抑郁、颓败、困顿的众生相。

小说中的重要意象,一个是“火”(李斐从小喜欢火;每次被抢劫的出租车都被火烧),一个是“摩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