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栋:文学是一种元叙事,文学不会死
“《西游记》有各种方式的改编,游戏也能改编,《黑神话:悟空》就是一个成功范例。(《西游记》)它也是一个文学母本,但在今天一个全媒体时代,能转化成这么漂亮,结合了视觉、听觉、想象的21世纪的游戏,这是文学母本的作用。这真的是给作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你到底有没有能力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面创造出这样的作品?”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刘悠翔
“阅读永远是人类跟自我生命对话最好的、凝视般的方式。”2025年初,邱华栋的最新小说《空城纪》入选2024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年度好书。他谈及文学的意义,主要体现于想象力的蓬勃。“文学的想象力给我们带来很多其他方面的想象力,如果没有想象力在艺术中呈现,人类的文化会多么贫乏。”他说。
历史小说《空城纪》写作延续多年,邱华栋为此阅览大量西域相关文献,实地走访诸多古城、遗址。他对龟兹、高昌、尼雅、楼兰、于阗、敦煌这六座西域古城的过去展开想象,为那些被风沙吹拂、掩盖的历史时间做传。
小说写作缘自少年时代与一处汉唐废墟的相逢。他告诉媒体,十多岁时,自己曾在新疆的沙漠中偶然经过一处芳草萋萋的废墟,看见成千上万只野鸽从废墟中升腾。那个瞬间所扯动的想象之线,推动他在若干年后,将历史从空茫处拔起。
邱华栋十几岁时便开始创作,1990年代起,陆续写出“北京时间”系列小说,在其中关注城市文化中产和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九十年代中期到北京追梦的流浪艺术家、2000年初经济形势下中产阶级的物欲与心灵困顿等等。
2025年1月,《邱华栋文集》中收入这些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他回望旧作,自觉已是五十多岁的中年人,而它们留存下“1990年代中国城市的一些变化,在年轻人心灵上的一些投影,以及年轻人寻找自我价值实现的苍茫感、挫折感、获得感,什么样的感受都有,五味俱全。”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邱华栋,作家,1969年生,新疆昌吉人,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近年来,跨度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成为他的书写对象。2020年出版的非虚构作品《北京传》,将北京城千年来的城市流变纳入笔下。《空城纪》则从汉唐出发,试图再现西域古城在过去千年里的起落浮沉。
写作《空城纪》时,邱华栋启用“石榴籽”的小说结构——由30个短篇构成6个中篇,如同石榴的六个子房,再构成一个完整的,如同石榴般排列紧密的长篇小说。
南方周末年度好书(虚构类)提名人、作家李洱评价《空城纪》:“由于对小说的结构有着多年的思考和操练,邱华栋终于可以孤注一掷,在这部长篇巨制中大显身手,其纹枰对弈般的书写虽然是艰难的,却给人以撒豆成兵的快意。”
小说家能再造一个时空
南方周末:作为小说家,怎么看待原创?它对小说创作为什么这么重要?
邱华栋:一切拥有原创力的作品,个性是特别突出的。人类的文学是一条长河,互相之间都有联系,每一部原创作品必定会激发另外的作品。我觉得每一部作品里,原创的因素实际上也都有来源,但这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