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2.0时代:从“以物为主”转向“以人为主”
城市建设从“以物为主”的投资转向“以人为核心”的投资,城市发展方式从主要是“物的城市化”转向“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
2024年开始,中国城市化2.0的趋势更加明显。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2024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34万美元,已经非常接近世界银行测算的全球人均GDP水平;二是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2024年达到49.26%,这已经很接近50%了。
责任编辑:钱昊平
2025年2月27日,江苏省昆山市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又名“碳12坊”)正在抓紧施工中。(视觉中国|供图)
2025年3月初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经济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
刘兴华是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
他注意到,“投资于人”是一个新的表述。在他看来,这是中国城市化进入2.0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意味着城市建设从“以物为主”的投资转向“以人为核心”的投资,城市发展方式从主要是“物的城市化”转向“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
未来的城市化将向何处去?如何“投资于人”?针对这些问题,南方周末记者对话刘兴华。
城市化仍有增长空间
南方周末:你关注到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发生变化是在什么时候?
刘兴华:中国城市化1.0开启于上世纪80年代初。2014年,中国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例出现历史性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29.5%,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29.9%,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40.6%。同年,城镇就业人数首次超过农村就业人数,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在2014-2015年间达到十年以上。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巨变,从此开启了中国城市化2.0进程。
同样也就是在2014年,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是国家户籍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及时回应。从那时,我就开始关注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
南方周末:从城市化1.0时代到2.0时代的转换过程中,还有什么值得注意的特征?
刘兴华:国家统计局数据以及相关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前后,是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格局发生重要改变的时间节点。比如,201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投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到8.6%,从此连年下降;从GDP增速来看,2015年中国GDP增速降到6.9%,这是自1990年以来GDP增速首次跌破7%。
从外贸数据来看,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贸依存度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但从2015年开始,外贸依存度降到40%以下,而且最近几年一直处于33%左右。从对外投资来看,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456.7亿美元,实现资本净输出。到了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772.9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1.4%,连续12年居全球前三,连续8年占全球份额超过10%。
这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发展格局也随之发生改变:中国经济正在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主要依靠消费拉动,正在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正在从吸引外资大国转向既是吸引外资大国同时也是对外投资大国,正在从出口大国转向既是出口大国同时也是进口大国,内需逐渐成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