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去世: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才华是什么?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美文学巨匠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于当地时间4月13日在秘鲁利马逝世,享年89岁。这位以《绿房子》《酒吧长谈》《公羊的节日》等结构现实主义经典重构拉美叙事版图的作家,终其89载践行着“作家是为了写作而生活”的宣言。

2011年6月,略萨在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独家专访。采访中,我们谈论了他对文学本质的终极思考以及对中国年轻作家的忠告:“作家本身的创作欲望就是他活着的一种体现。”

本文曾于2011年6月16日发布于南方周末App,原标题《作家不是为了谋生而写作,而是为了写作而生活——专访巴尔加斯·略萨》

当地时间2023年2月9日,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巴黎参加法兰西学院入院仪式前拍摄的照片。(图/视觉中国)

2011年6月12日,去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来到上海,开始了为期九天的访华行程。

略萨上一次访华是1994年,他先后去了北京和上海。第一次访华与略萨同行的是全家10口人,育有两子一女的略萨一家每年只能聚上两三次,那一次旅行其实是略萨的家族聚会。这次重游,陪同略萨的只有他的妻子和大儿子。

略萨是继泰戈尔、马尔克斯、帕慕克、勒克莱齐奥之后第五位得奖后访华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6月13日下午,略萨在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独家专访。

“一个故事有很多的写法,总有一种是适合这个故事的”

南方周末:你是最早被翻译介绍到中国的拉美作家,时间上要早于马尔克斯等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就读过你的《胡利娅姨妈与作家》、《城市与狗》,中国读者在了解拉美的魔幻现实的同时,也在学习你独特的创作技巧,你的作品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在,你的新作《凯尔特人之梦》即将翻译成中文,这部作品和之前的作品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略萨:首先,《凯尔特人之梦》与我的其他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故事发生在我本人并没有亲身体验过的地方,比如说刚果和爱尔兰。这部作品中也尝试讲述了一个新的主题,即关于民族独立的斗争,这也是我之前的作品中从来没有写到过的。但是,除了这些最大的不同之外,这部作品与之前我的作品也有许多互相关联的主题,也有过去曾经写过的主题,比如说殖民主义,比如说社会不公,比如说对印第安人的剥削和白种高乔人对南美印第安原住民不公平的对待。

我在刚果旅行的时候,正好碰上卢旺达骚乱,只待了十几天就被迫离开了。刚果比南美国家要凄惨得多了,是我见过的最凄惨的国家。我原来以为世界上最穷最凄惨的国家是海地,但是跟刚果相比,海地简直就是天堂。刚果没有政府,也没有法律,无法无天。我还看到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卢旺达大屠杀时候的不作为。西方殖民者把那里本土的文化完全摧毁了,这就是悲剧的根源。

南方周末:你的作品对小说技巧有很强的实验性和探索精神,在这部新作里是不是还会一如既往这么去做?

略萨:对于一个故事来说,要把它讲好,叙述方式是最最重要的。在任何一种小说里面,首先要选对讲述故事的方式,如果讲得好,这个故事就成功,讲得不好,故事就会失败。一个故事有很多的写法,总有一种是适合这个故事的。我不会在写作前预先有这么一个概念——这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