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契克:为了激情而工作,何以成为一种陷阱?

“对于那些因为缺乏资源和支持而无法成功的人,社会反而会责怪他们不够努力、不够有激情,而忽视了他们失败真正的原因是结构性不平等,是资源的缺乏。”

“研究表明,我们与同事的关系以及我们是否受到雇主、经理的尊重,才是工作满意度的首要驱动因素,而不是我们是否对工作充满激情。”

责任编辑:李慕琰

契克在斯坦福大学、蒙大拿州立大学和休斯敦大学采访了100名学生,超过3/4认为激情应该是职业决策的核心要素。(视觉中国 图)

契克在斯坦福大学、蒙大拿州立大学和休斯敦大学采访了100名学生,超过3/4认为激情应该是职业决策的核心要素。(视觉中国 图)

“你什么时候去找一份‘真正’的工作?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学业?”面对父母一次又一次的疑问,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社会学博士的埃琳·A.契克(Erin A. Cech)时常无言以对。

她最初学的是电气工程,在蒙大拿州立大学作为工科生的前三年,她的成绩不错,还去苏格兰爱丁堡参加了学生交流项目。在苏格兰期间,为了填补日程表,契克选修了社会学课程,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课上学到的社会学理论让她回想起当初选择工程学的初衷:她的祖母是一位盲人,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像正常人那样享受技术的便利,她希望能帮助像祖母那样的人。

但她很快发现,工程学几乎没什么空间来讨论这些议题。“事实上,这类话题常常被回避。在这个领域里,人们普遍认为,获取与不平等的问题不是你‘应该’提出的问题。”契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社会学领域,她找到了方法论和理论工具,来理解技术领域中的获取与不平等问题,“对我来说,社会学是一种语言,它让我能够理解并表达社会所面临的一些最紧迫的问题。”一种感觉与日俱增——工科不适合她,社会科学才是她的激情所在。

同中国存在某种“重理轻文”的社会心态类似,美国也存在着这样一种文化观念,即学习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在就业市场上会更有优势,这些专业从长远来看会带来更高的收入和更稳定的生活。因此契克发现,说服父母弃理从文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唯一方式,就是告诉他们:“我想要追寻自己的激情。”

如今契克是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兼机械工程系副教授,作为一个研究工作、经济与组织关系的社会学者,她发现诉诸激情话语来确认一种职业是否值得投身,在美国社会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她与新近大学毕业生的访谈中,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持续产生回响,他在那次演讲中说:“做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你所做的事。”契克在斯坦福大学、蒙大拿州立大学和休斯敦大学采访了100名学生,超过3/4认为激情应该是职业决策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高于薪酬和就业保障。更广泛的美国劳动者数据也与之吻合。

契克发现,“激情原则”是美国人职业决策的强大文化框架。“激情原则”规定了一个人从事“有意义的工作”是职业选择最重要的目标,它的盛行与美国崇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密切相关。这一文化叙事鼓励人们相信,追随自己的激情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它与所谓的“美国梦”高度契合——即任何人,无论其背景如何,只要努力工作、追求所爱,就能实现成功。即使面临经济挑战,激情依然被视为职业满足的关键,因为它触及了美国社会关于个人能动性与自我决定的核心价值。

尽管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等重大经济动荡,在许多美国劳动者,尤其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看来,激情仍然是一种在不确定就业市场中寻找方向的方法,在契克看来,这是“激情的陷阱”。

在工作保障日益脆弱的背景下,从事自己热爱的事情,似乎成为一种重新掌控生活、赋予工作意义的方式。这一理念也与新自由主义所强调的个人责任紧密相连:如果你未能找到有意义的工作,人们倾向于将其视为个人意志的失败。

另一方面,根据契克对美国雇主的调查和全国劳动者数据,比起那些以薪酬或职业发展为动机的员工,雇主更喜欢雇佣充满激情的员工,而他们出于热爱为工作额外付出的努力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经济补偿。

在《激情的陷阱》一书中,契克分享了上述发现。她注意到,虽然她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美国,但“激情原则”在那些白领工作日益不稳定,且崇尚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的国家中可能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接受南方周末视频采访时,契克说,作为一个“激情原则”的前信徒,她依然相信热爱一项职业的意义,但她如今在提供职业建议时不会再强调这一点。作为一个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社会学者,她希望提醒读者,“只要做自己有激情的工作就能获得成功”的信念淡化了经济不平等的严重性,掏空了人们改变现状的欲望。

埃琳·A.契克,密歇根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受访者供图)

埃琳·A.契克,密歇根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受访者供图)

对工作的投入,在多大程度上被雇主所利用?

南方周末:在过去几十年里,高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