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辉 | AA制的本土起源

至少从东汉开始,我们就已形成了凑钱聚餐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不限于一时一地,也不限于高消费群体,可说是全国性的风气了。

责任编辑:刘小磊

1933年2月7日,杨锺羲、尹炎武在谭瑑青宅宴请伯希和、柯劭忞。在座有陈垣、陈寅恪、陶兰泉、孟森、朱叔琦等作陪。

1933年2月7日,杨锺羲、尹炎武在谭瑑青宅宴请伯希和、柯劭忞。陈垣、陈寅恪、陶兰泉、孟森、朱叔琦等作陪。

AA制,众所周知是从西洋来的,据说最早源于荷兰人,后来英国人也接受了,进而传播到全世界。《辞海》解释为英文“All apart”的缩写,实际上并无文献支持,故亦有人谓系港式表述,具体起源一时颇难细究。无论如何,既以“AA”为名,无疑是舶来品。

但实际上,AA制——准确点说,AA制式的聚餐习惯——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本是存在的。关于这个问题,此前尧育飞先生就曾指出:“AA聚餐制度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国粹,改革开放后AA聚餐貌似为新风潮,实不过是恢复‘被遗忘的传统’而已。只可惜这次传统的恢复,所移植的乃是洋人习俗。”(尧育飞《被遮蔽的食世界:一位民国邮政司长日记的饮食解读》,“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23年11月9日)

不过,尧先生的意见,大体基于晚清以来士人的宴集风气,作为依据的年代还嫌太晚。以下仅就我所知见,列举中国文献中的若干事例,来说明这个习惯的源远流长。

一、聚钱而饮

《礼记·礼器》里有这样几句:

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

注意,在上古,“尸”字并不指尸体,而是指代替死去的先祖接受祭祀的活人。这一段话,是讲夏、商、周在祭祀先人时,在有关“尸”的礼仪细节上各有差别。“旅酬”,指互相敬酒,曾子的话,就是针对“周旅酬六尸”这一句话来说的。曾子当春秋末年,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半叶,离周朝的黄金时代已远。他的意思是:周的“旅酬”,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醵”吧?

那么,曾子时代的“醵”,又是什么意思呢?许慎《说文解字》云:

醵,会饮酒也。

也就是一起喝酒的意思。但稍后于许慎的大注疏家郑玄却有不同的解释,他在《礼记》上面那段话的注里说:

合钱饮酒为醵,旅酬相酌似之也。

唐代孔颖达在《礼记》的疏里也完全继承了郑玄的看法,且说得更为详细:

醵,敛钱共饮酒也。凡相敌敛钱饮酒,必非忘怀之酌,得而遽饮,必令平遍不偏,颇与周礼次序旅酬相似也。

郑玄说的“合钱饮酒”,孔颖达说的“相敌敛钱饮酒”,都是凑钱喝酒的意思——“相敌”,不是指相互为敌,而是指彼此相当。也就是说,郑、孔都认为,曾子所说的“醵”,就是大家凑钱喝酒的意思。

按:检《故训汇纂》,可知辞书确实多将“醵”解释为“合钱饮酒”,但辞例皆在郑玄之后,而没有比郑玄更早的古训(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见第2350页)。同时,考虑到更早的许慎在解释“醵”时并没有“合钱”之语,显然与郑玄不同,那么郑玄的解释就不能说是古训了。因此,我认为,郑玄应是以自己时代的经验来阐释了曾子时代的“醵”,有想当然的成分,未必可靠。也就是说,“醵”指大家一起喝酒自无问题,但是不是指大家凑钱,从古训来说就无从证明了。至于周代的“旅酬”是不是大家凑钱,就更是茫昧难考,只好存疑。

不过,郑、孔的注疏虽说是以“今”证“古”,并不足以证明“古”的风俗,但却反映了“今”的风俗。郑、孔虽无法证明曾子的时代大家喝酒已有凑钱的惯例,但从他们的注疏,我们却足以判断:郑玄的时代,孔颖达的时代,无疑是有“合钱饮酒”“相敌敛钱饮酒”之类习惯的。因此,可以确定地说,至少从东汉开始,大家凑钱喝酒的习惯就已存在了。

关于唐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