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不动的小镇青年:我选择上班进城下班返乡
这是一份只要我不说,同乡人大概率就不会打听得到的工作,它满足了我对于边界的需求,同时又不会让我回到“漂”的状态。
责任编辑:温翠玲
前段时间一位“沪漂”大学同学来找我聊天,谈最近工作生活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在交谈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对方所说的那种“漂”的感觉。
她说在大城市生活比家乡自由很多,超过30岁还没结婚也不会被人指指点点,人与人之间非常讲究边界,“大家都是各管各,没有人会来管你”,但就是这样一种“漂”的状态令她觉得不自在。我们都发现,大学毕业之后留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同学并不多,即使留下来,过了两三年之后也会回老家,这让她觉得还在沪上“漂”着的自己更加孤独。
我也联想起自己几年前短暂的“杭漂”经历。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租房,拿着刚结束三个月实习期的工资,来到这座新一线城市开启第二段实习。因为是三个月以内的短租,房东把1000元/月的单间房价格抬到了1500元/月才愿意出租,前三个月的到手工资基本上用来支付第二段实习期的必要支出了。
我当时不会做饭,购置了一个电煮锅,买到的食材能煮尽煮,很想吃妈妈做的新鲜饭菜。看上去干净的出租屋有蟑螂出没,跟房东借了杀虫喷雾关上门窗猛喷,小单间只有一扇窗户,通风不畅,灭完蟑螂后独自在小区闲逛到深夜返回,还是能闻到一股令人头晕的杀虫剂气味。原计划休息日去周边景点漫步,真正经历过上班后才发觉,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