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雪 | 1954年,51岁的小津安二郎决定成为自由人

1954年,51岁的小津安二郎选择成为自由人。面对“五公司协议”的行业钳制,他拒绝续签松竹专属合同,转而支持田中绢代拍摄《月升中天》。为此不惜借款八十万日元,在蓼科高原开启“饮酒更豪放、创作更自在”的晚年。“无关紧要的事从众,艺术的事遵从自己”——这一准则贯穿了他的抗争与创作。

责任编辑:刘小磊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田村茂 | 摄影,原载《现代日本百人》,文艺春秋新社,1953年出版。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1903-1963)。田村茂 | 摄影,原载《现代日本百人》,文艺春秋新社,1953年出版。

黄金时期的1953年,暗流初起

2025年3月刚刚去世的筱田正浩导演,晚年还记得1963年新年和小津安二郎、木下惠介在辩天寿司店喝酒的一个场景。木下惠介说:“对了小津,继承你的血脉的就是这位筱田。筱田的电影不错哦。”小津随即半开玩笑地表示没看过筱田的电影。虽说如此,在接受《小津安二郎大全》(以下简称《大全》)作者采访时,筱田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这位前辈的推崇,“在松竹,我最喜欢他的电影。在试映(《东京暮色》)的时候,我与负责制作的清水富二看了《浮草物语》(1934年),当时就想,战前蒲田的电影的确很好啊。1953年,正是沟口健二拍摄《雨月物语》、黑泽明拍摄《七武士》、小津安二郎拍摄《东京物语》的黄金时期。”(《大全》p302)

毫无疑问,1953年前后日本电影仿佛接上了蒲田的1930年代,再次繁荣起来。然而对小津的事业和个人生活,却是平静之下暗流初起的一年。

1953年2月14日,小津与野田高梧按约定,分头前往茅崎馆住下,共同创作《东京物语》脚本。在《小津安二郎全日记》(以下简称《日记》)里,写脚本用“谈工作”“工作”指代。

《日记》里的2月,小津照例每天 “喝酒”“闲聊”,间或有“该工作了。虽然这么想,一天过去了,无所事事”的焦灼。下雨,睡觉,读书,喝酒,看歌舞伎,吃猪肉豆腐;天晴,睡觉,喝酒,读书,聊天,吃鲑鱼酒糟汤。(据《小津安二郎大全》传记部分的材料,“创作脚本的103天里,小津与野田一共喝掉了四十三瓶一升装的日本酒。”小津善饮,晚年在蓼科时期更是几乎一天一瓶。)

3月,在“工作不顺利”的磕绊中,故事逐渐有了雏形和推进。

“喝酒。吃红豆饭茶泡饭。谈工作的事情。说起将老夫妻俩送到热海温泉去怎样。”

“入夜后,商讨剧本的工作稍微有点进展。故事情节能不能丰富起来呢?”

4月,喜欢博输赢的小津频繁地买自行车竞赌券。脚本终于有一气呵成的好运,写到半夜,连日咳嗽。“晚上,写原(节子)的公寓部分。野田吃了安眠药,先睡了。与良辅闲聊。谈工作的事。将近三点,上床睡觉。咳嗽不停。”

5月28日凌晨两点,脚本脱稿。29日,“正午过后,野田高梧来。对照着阅读誊写好的脚本,进行修改。给大船打电话,……要他们给场景加上顺序号。洗澡。晚餐,吃盐煮鲷鱼、刺身、黄酱汤等……款款而谈。”心境大为宽松,其后两天接连“款款而谈”。

6月2日,“见到高村厂长。[他]从戛纳电影节回来后,[我]第一次见到他。[他]说《东京物语》的脚本很有趣。”

随后采外景、定演员紧随而上。1953年小津的日记只记到6月19日,“终止采外景。友野采集了些青梅来。四点前往大船。与山本武在月之濑喝啤酒。……”7月《东京物语》在东京外景地开拍,10月剪辑完毕。繁忙的下半年里,小津组还经历了原节子亲见哥哥会田吉男不幸被火车轧死、剪辑好的《东京物语》原版胶片因洗印厂失火而被烧毁等一串坏消息。

即便如此,小津没有让《东京物语》放缓脚步,11月3日《东京物语》正式上映,经过《晚春》《麦秋》,完成了他的“纪子三部曲”,呈现艺术境界的高峰,出来即登上1953年《电影旬报》十佳之第二,第三是当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电影《雨月物语》。

小津中后期的创作节奏近乎匀速,从1947年《长屋绅士录》到1962年《秋刀鱼之味》,每年拍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