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劫不磨存素心 | 李军读《朱启钤年谱长编》
1937年7月,受战事影响,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经费来源断绝,学社不得不暂时解散。1940年2月,经周诒春提名,梁思成出任西迁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至此,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虽得以继续,但内部却已开始分裂。陈从周解释说是梁思成、刘敦桢之间个人意见不合,《年谱长编》揭示,朱启钤对于梁思成、周诒春等欲使西迁的中国营造学社脱离与他的联系,吞并社产,成为独立于外的社团,深表不满。刘氏之出走,也是对梁氏欲据学社为己有感到愤慨之故。
责任编辑:刘小磊
朱启钤(1872-1964)。
没想到《朱启钤年谱长编》这么厚!其篇幅较之《蠖公纪事》,不啻数倍。稍加翻看,便发现除了利用公藏如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海图书馆、北京市档案馆等公藏单位的档案资料外,书中收录了一批朱氏家藏、长沙瞿氏旧藏的家书、信札及手稿,前所未见,弥足珍贵。
提起朱启钤(1872—1964,字桂辛,号蠖公),就会让人想起岐阳王李氏家族文物、存素堂的丝绣珍藏、贵州文献专藏及碑传集,还有著名的中国营造学社。提起中国营造学社,一般都会联想到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反而对朱启钤有些隔膜,这不免让人气短,毕竟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是朱启钤。不过,读了《朱启钤年谱长编》,才知他的一生经历竟如此传奇,办中国营造学社只是一个插曲。
一、代笔人瞿宣颖
为何说朱启钤的一生是传奇?他的籍贯是贵州开州,却出生在河南信阳,而且似乎一辈子都没回过故乡,仍对贵州的感情深厚、很不一般,他大半生都在搜集贵州文献,最终因缘际会,这些文献辗转真回到了贵州。刘宗汉《朱启钤先生的贵州情结》一文,对此记述颇详。与之相类似,关于他和北京城、北京中山公园、北戴河等的关系,他在保存和研究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以及门类繁多且珍贵异常的收藏品,于今都有现成的书籍与文章可参看,《年谱长编》花了番功夫,为我们逐一加以勾稽、系年,查阅起来并不困难。在此,仅选取《年谱长编》中一两点,略作申发。
他的表弟瞿宣颖(1892-1973)是晚清名臣瞿鸿禨(1850-1918)三子,中年以后生活困窘,朱启钤时常施以援手,设法周济,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瞿家父子与朱启钤的深厚渊源,要从他幼年说起。朱启钤四岁时,由于父亲朱庆镛在贵州清溪门背滩覆舟遇难,他只能跟着母亲依外祖父傅寿彤生活。七岁时,外祖父辞官归田,因姨父瞿鸿禨的缘故,他遂跟着家人陪伴姨母去到湖南长沙,并将祖母刘氏、父亲朱庆镛的灵柩都安葬在善化的圭塘,湖南俨然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在瞿鸿禨的悉心培养下,朱启钤成家立业,步入仕途,年轻时的他抱有维新思想,与革命志士唐才常(1867-1900)志趣相投,成为莫逆之交。辛亥革命后,因政见不同,瞿鸿禨对朱启钤颇为失望,表示分道扬镳,不再见面。1918年4月,瞿鸿禨去世,朱启钤仍专程赶往上海吊唁,为完成瞿氏卜葬西湖的遗愿,又亲赴杭州寻定墓地,由此可见,他不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
瞿宣颖毕业照。
身为世家子弟的瞿宣颖文笔优长,一度为朱启钤的代笔,代撰诗文,偶尔也料理写件。1920年12月,徐世昌派朱启钤代表他前往法国巴黎大学接受博士学位,瞿宣颖代为起草巴黎大学演讲稿;1921年朱氏贺何星联六十寿诗,亦是瞿宣颖代作;1939年署名朱启钤的《中央公园二十五周年纪念册》序文,由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