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艾滋病基因起源的新认识

最新研究发现,著名的抗艾滋病基因CCR5Δ32起源于至少6700年前的西欧亚草原地区,远早于此前认为的欧洲近期的选择事件如黑死病等。

责任编辑:朱力远

趋化因子受体5(CCR5)是白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也称为CCR5蛋白),也是艾滋病病毒(HIV)识别并入侵人体白细胞的重要帮手。但是,如果编码CCR5蛋白的基因(CCR5基因)发生突变,就不能编码这种蛋白,HIV也不能识别CCR5,无法入侵人体白细胞。

在自然的演化中,一些人的CCR5发生了突变,最典型的是被称为CCR5Δ32(CCR5delta32)等位基因纯合突变(CCR5delta32/delta32),表现为有特定序列的32个碱基对的缺失。拥有这种突变基因的人可让CCR5基因转录提前终止,无法产生CCR5蛋白,导致HIV-1无法识别CCR5并入侵人体白细胞。在自然的演化中,约1%的白种人携带这种两个等位基因的纯合突变,因而具备天然的抗御艾滋病的能力。

受到病毒攻击的DNA链。视觉中国|图

受到病毒攻击的DNA链。视觉中国|图

2025年5月5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在《细胞》杂志发表论文,追溯了CCR5Δ32突变基因产生的演化过程。

更精确的模型

在今天的不同种族人群中,CCR5Δ32有不同的拥有率。在北欧人群中,10%-16%的人拥有CCR5Δ32基因(仅一个等位基因),而在南欧和东南欧人群中,只有不到8%的人拥有。在欧洲以外地区,CCR5Δ32等位基因仅见于具有欧洲血统的极少数人群,而在非洲、东亚原住民中几乎不存在。

多年来研究人员认为,CCR5Δ32是人类适应环境和演化的结果。过去,有研究人员在距今4900年的俄罗斯南部草原颜那亚人(Yamnaya)的遗骸中发现了CCR5Δ32基因,以此认定是该突变基因的起源。还有研究人员认为,CCR5Δ32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公元前 5250-1690年)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