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为何是印巴绕不过去的坎?
从历史渊源的角度看,克什米尔问题是殖民时代的遗留问题,其多元的文化、成分驳杂的民族以及历史上长期受多方势力的影响,多种宗教信徒混居,都加剧了克什米尔地区局势的复杂性。但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克什米尔问题,已经成为印巴两国转移内部矛盾的必打之牌。
责任编辑:辛省志
当地时间2025年5月7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普恩区的主城区内,炮弹落地后浓烟弥漫。视觉中国/图
历经一阵阵激烈的冲突之后,印度与巴基斯坦达成了停火协议,宣布将围绕领土争端、对武装分子的态度以及水资源问题等进行新的谈判。两国此番冲突,又是因克什米尔发生袭击事件而起。可以说,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绕不过去的坎,这是殖民时代埋下的一颗雷,时至今日,过去近八十年,双方围绕克什米尔爆发大小冲突多次,仍未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克什米尔,缘何成为印巴冲突的无解难题?
民族成分驳杂、宗教与社会多元化
克什米尔位于兴都库什山脉的萨特累季河流域,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南麓,北邻帕米尔高原,东接西藏,西连巴基斯坦控制下的旁遮普地区,地理位置战略性显著。
克什米尔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民族成分驳杂,宗教与社会极其多元化的区域。克什米尔早期居民可能是印欧雅利安人部落,受古代印度文明影响,先后出现婆罗门教与佛教。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期间,前期征伐四方,后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大力推广佛教,克什米尔地区在此时开始出现佛塔与寺庙。到了公元1世纪贵霜帝国时期,克什米尔佛教文化进一步繁荣,第四次佛教会议就是在克什米尔召开,大乘佛教得以发展。
随着贵霜帝国的衰弱,印度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克什米尔也由地方贵族统治,如卡尔科塔王朝(约625-855年),这两百余年间克什米尔经济文化兴盛,国王拉利塔迪亚扩张领土,兴建寺庙和灌溉工程。这一时期,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教和佛教并存,艺术与建筑(如马尔坦德太阳神庙)达到高峰。公元10世纪起,印度教湿婆派在克什米尔兴起,取代佛教的主导地位。这期间,克什米尔与邻近的中亚、西藏等地贸易频繁,文化交流活跃,可以说,克什米尔是南亚大陆与印度文明同外界联络的窗口。
到了13世纪,德里苏丹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在印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苏菲派传教士在此时进入克什米尔,伊斯兰教逐渐传播。随着1339年,统治克什米尔地方的沙赫米尔王朝(Shah Mir Dynasty)建立,克什米尔开始进入穆斯林统治时期,正是从此时开始,穆斯林逐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