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进 | 我看《李慈铭日记》

翻阅《李慈铭日记》,内心不时生发感慨。客观地说,整理日记自有其特别的难处。

责任编辑:刘小磊

李慈铭。

李慈铭。

近来,近代人物日记的整理与研究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凤凰出版社推出的“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中华书局推出的“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等,都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我们喜欢读日记,是因为这种比较私密的文献,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趣的私人记忆。我们钦佩日记的整理者,是因为日记的整理有其特殊的难度。目前,我正在研读《王闿运日记》,有机会,很想通读晚清四大日记(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翁同龢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了解作者,了解那个时代,了解今天的由来。《李慈铭日记》整理本十四巨册、五百余万字由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这是学术界的一件盛事。翻阅《李慈铭日记》,内心不时生发感慨。客观地说,整理日记自有其特别的难处。就《李慈铭日记》的整理而言,至少有下列五难:

第一是识字释读难:为宣示博雅,李慈铭在日记中多用《说文》本字,还有甲骨文、金文、小篆或其他古体字,有些需要保留,有些就需要统改。

第二是辨识名号难:李慈铭在政界、学界乃至民间有着广泛的交往,在不同时期,同一个人,称谓多有不同。有的称名,有的称号,有的称字,有的称官位;还有书名,同书异名,同名异书;还有地名,古今不同,更何况还有别称等。总之类似这样的问题,在整理日记过程中,随处可见,到处是雷。

第三是辨析本事难:日记涉及国事、家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