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理学家翻开《全唐诗》,看见了怎样的风景?

“在唐朝,人类对于自然的很多认识,已经到了纯观察的阶段后期,就是说至少唐代的中国人对于各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应该说是足够丰富,同时也有足够丰富的语言来表达了。”

“知识本身没有所谓的文科理科的问题,我们看到太阳,你可以关注很多东西,可以拿它创作诗歌,也可以研究太阳物理,这里面的知识本身没有明显的界限。”

责任编辑:刘悠翔

的

清代画家董邦达的《杜甫诗意图》(局部)。资料图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物理固自然”时,或许未曾料到,这句诗会被千年后的科学家视为“物理学的中文定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研究员在其新著《物理视角读唐诗》中,以43首(实际涉及六十余首)唐诗为切入点,揭示出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惊人洞察:张若虚笔下“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壮阔景象,彰显了牛顿流体在重力场下的流动规律,“捣衣砧上拂还来”实为利用表面张力清洁衣物的物理实践,而沈佺期“机疑闻不二,蒙昧即朝三”的禅意文字,竟与非线性动力学中的混沌理论不谋而合……在这样的视角下,唐诗不仅是语言艺术,更是古人观察自然的科学笔记。

从求学到研究、教学生涯,曹则贤的思维始终未被专业分科的藩篱束缚。日常他爱读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让他对“损失速度”豁然开朗,甚至认为从中获得的启发远超传统物理课堂。自2018年起,他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组织系列讲座,向学生们传递“学不分科”的理念。曹则贤善于将晦涩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哲思。谈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拈出电磁学论证这句话非常“不科学”,“两个正负电荷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是可以被别的电荷屏蔽掉的。”他用正态分布向家长解释,孩子哪怕是考了名校,经过和同学的一番碰撞以后,也可能会在期末考试考到平均分以下,经受成为学渣的恐惧。由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剪辑发布的这些片段,在短视频平台得到了过亿点击。

谈及自己为何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网红教授”,曹则贤将其归因于教学相长对自己的巨大助益,他在中国科大读研时,学生都有教学任务,他发现教书能促使自己学懂一些东西,这让他意识到,“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从那以后直至现在,他在教学上都饱含热情。近年,他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主任,系里要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科学素养,又拥有出色传播能力的学生,这一教学目标在他看来难度非常大,因为传播首先得“肚里有货”,“到现场卸货的时候,还得给人掰开揉碎了讲清楚”。

曹则贤打破现有学科壁垒的尝试,源于对顶尖学者的深刻认同。帕斯卡、庞加莱等科学巨匠,皆以通才型视野横跨数学、物理与哲学领域。他为此撰写了《磅礴为一:通才型学者的风范》,书名取自庄子“磅礴万物以为一”的思想。在他心目中,关注着天下万物,并通过思考得到了自成一体的知识的人,才可称之为真正的学者。

在与南方周末记者的访谈中,曹则贤直言,学历与专业标签无法定义一个人。他推崇的,是将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世界的当下,他提醒,“你的思考过程才是你成长的过程。”正如他从唐诗中看见的,科学与人文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人类探索真理的并行路径。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对单一领域的深度掌握,更在于用多维视角认知复杂世界。

曹则贤。受访者供图

曹则贤。受访者供图

包何的《赋得秤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