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沿科技与最古老文明的碰撞:谁在重构文化生活?

作为文化生活的一个变量,科技的影响力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二者的对话漫长而充满张力,它关系到人们表达什么,记住什么,参与什么,而所有这些日常的总和,凝结成历史,也塑造着未来。

发自:深圳

责任编辑:刘悠翔

机械关节轻转,随着指尖发力拨动琴弦,《荷塘月色》的曲调从古筝上倾泻而出。2025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广东展团文化与机器人展区,这个坐在古筝前抚琴的机器人凭才艺吸引参观者。据介绍,它目前已经能演奏17首乐曲。

本届文博会堪称机器人的“赛博舞台”,几乎在每个展馆都能看到它们,表演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弹琴、跳舞、下围棋、打咏春拳……

“人工智能正迈向第三次浪潮。”5月26日,在文博会期间举办的第三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高文在演讲时说,自2018年以来,预训练大模型持续取得突破,推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

作为文化生活的一个变量,科技的影响力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二者的对话漫长而充满张力,它关系到人们表达什么,记住什么,参与什么,而所有这些日常的总和,凝结成历史,也塑造着未来。

的

2025年5月22日,广东深圳,文博会展馆内,一位观众在仔细观察人形机器人弹奏古筝的动作细节。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摄

人机共生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七天就写完一生的魔咒/像便利店草莓蛋糕过期在周末。”2025年2月,这首“周杰伦风”的情歌刷屏社交媒体,并登上网易云音乐飙升榜,突破百万收听量。许多人没想到的是,这首歌是由AI创作的。

28岁的程序员杨平完全不通乐理,他与DeepSeek进行多轮对话,还在对话指令中错将“首”打成“周”,误打误撞得到这首描述恋人们“一周”情感起伏的歌曲。上线几天,多人前来洽谈购买版权,最终这首歌卖出5万元,而杨平自己也因用AI制作歌曲走红。

像面对其他AI作品一样,有人恐慌原创作品再受冲击,有人质疑这是“作弊”,但技术更迭带来的一个现实是,AI作为创作工具,帮助人们突破了专业壁垒,“人人都是创作者”不再是口号。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沈阳更早开始用AI探索各领域的创作,自2022年底以来,沈阳就开始用AI写诗、写小说、绘画、写歌,而今“人机共生”已成为他的工作生活方式。

小说《机忆之地》本来只是沈阳的一次尝试,当时ChatGPT、Sora等预训练大模型持续取得突破,沈阳想看看AI能否参与创作一部既有深度,又有审美,结构性还不错的小说。历时3小时,与AI进行六十多次对话后,AI不仅写出主角为了恢复记忆,如何探索“机忆之地”,还将故事背景延展至一个更加庞大的宇宙,并且融合元宇宙、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元素,完成了一篇六千字的科幻小说,还在一项省级文学赛事中获奖。评审过程中,只有一位评委识破了它由AI辅助创作。

“它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表达者”,沈阳意识到,这些拓展的内容其实就是AI在创作,随着海量数据持续更新,AI的积累也越来越多。持续进化后的AI具备了文化介入的能力,未来的AI创作可能不再仅仅依赖使用者的经验,它自己也在输出内容。沈阳认为,其中“甚至有可能孕育出独立于人类经验的全新美学体系”。

借助AI,沈阳持续探索不同的领域。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