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华:都是托柏拉图的福 | 人来人往

当年为同学当“试前助教”讲解《理想国》的经历,使我不但爱上教书,更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原来身为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努力不懈,才能与学生由衷交流,集思广益。

责任编辑:邢人俨

庞贝一幅描绘柏拉图及其学生的马赛克画。视觉中国|图

庞贝一幅描绘柏拉图及其学生的马赛克画。视觉中国|图

远在多伦多的老同学从电邮上传来了问候,聊起当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前身崇基学院上课时的趣事。他说:“感谢你那时候把柏拉图的《理想国》翻译成中文,帮助我能够考试及格。”那时候,我们都还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我虽然读的是英文系,但以有限的程度,哪有能耐翻译《理想国》呀?至于帮他考试及格,那倒是千真万确的事。岂止帮他,还帮了全班好多其他同学呢!

话说从前,不是哲学系的我们,为什么要在大学里读柏拉图的《理想国》(Plato’s Republic)呢?原来当年的崇基学院,规模虽小,却五脏俱全,不但如此,还特别注重全人培育,凡是学生,一考进崇基,无论修读什么科系,都必须接受四年通识教育,合称之为“人生哲学”(Philosophy of Life):大一读“大学之道”,大二读“中国文化要义”,大三读什么不记得了,大四那年,就是读的《理想国》。

学院当年的编制,同系的学生自然经常在一起上课下课,不同系别的学生,却也有机会在“人生哲学”的课堂上相遇相识。记得大学四年级时,每星期上《理想国》,就是各路英雄武林大会的时刻,班上有中文系、外文系、哲学系等文科生,却也有一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