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女神”的客厅
3月29日,是巴厘岛的安宁日(Nyepi ),从当地时间早上5:59开始,持续至次日早上6:00,共计24小时,整个巴厘岛陷入完全的寂静和停顿:机场关闭,道路空无一人,商店和景点暂停营业,居民和游客被要求留在室内,关闭灯光,避免发出噪音或进行娱乐活动 。这一传统旨在通过沉默和冥想来净化心灵,驱逐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责任编辑:杨嘉敏
飞机从早春的上海起飞,降落在永远是夏季的巴厘岛,好像一进玄关就被殷勤地披上了不透风的雨衣,一下子有了不由分说来自热带的燥热。我需要风。这种烦躁旋即被入关处一特别的接机牌上三个醒目的中文字“小马哥”所带来的清风吹走了。
接机人没有写客人的名字,而是写着自己可爱的诨号。“小马哥”是印尼人,确切来说是印尼爪哇人,但能说一口流利的马来西亚口音的华语。他皮肤黝黑,嘴角永远上扬,不是在酝酿一场大笑,就是还沉浸在上一波大笑后的余波里。他白天在海上冲浪了大半天,长日将尽时到机场来上一个班,带着些意思意思的随意。
从努拉莱伊国际机场出来的那条高速公路在落日时分非常美,云很有意思,使劲往高里长,一撮撮,好像蛋筒冰淇淋般气象万千。我被这迷人的天象和可爱的司机所鼓舞,不再烦躁,我当时并不知晓,小马哥将带来什么“画风”,我还沉浸在刚抵异乡的兴奋情绪中。
灵修之地遇话痨
小马哥驾车带我前往乌布的酒店。在这个被太平洋和印度洋合抱起来的岛屿,原本只有火山、热带雨林、梯田,这些年来则慢慢被数字游牧民、疗愈师、灵修者填满,而乌布正是这些人的大本营。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嬉皮文化在西方盛行,巴厘岛吸引了大量追求自然、自由和精神体验的背包客,乌布的自然环境与传统巴厘印度教文化,为冥想、瑜伽和另类疗法提供了理想背景。随着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畅销书《Eat Pray Love》在2006年出版及其电影在2010年上映,朱丽叶·罗伯茨扮演的伊丽莎白在乌布寻找灵性和平静的故事,更使乌布成为全球灵修爱好者的朝圣地。我并非灵修爱好者,但也向往平静安宁和内省生活。
稻田边,鸡蛋花树下休憩的农人 摄影 毛豆子
我请教了小马哥的大名,他叫Maruto,来自爪哇,已经在巴厘岛生活多年。有一天,中国游客取他名字第一个音,叫他“小马哥”,于是他变成了小马哥。他知道周润发,不过最爱甄子丹。
从机场到酒店的一个多小时里,我已经知道了小马哥的很多事,他购买的房子多少钱,他的工资是多少,交过几个女朋友,他的困惑和迷惘……他说自己以前蛮有名气,现在忙着冲浪,没有时间经营社交媒体了,所以他很享受为一个中国老板打工的生活,他拒绝了和老板做合伙人的机会,因为他不想做一个坐在办公室搞经营的人。
小马哥交往过一个上海女朋友,还懂得使用花椒和豆瓣酱这种很中国的食材来烧菜,不过上海女生需要房子车子孩子,恋爱三年后他们分手了。和女朋友分手后他开始学习冲浪,目前,他的女朋友就是冲浪板。他说他从小就喜欢中国人。我好奇地问,你喜欢中国人什么呢?“嗯…… 喜欢中国人很白!” 他黑得发亮的脸笑出了满口白牙,好像以此来显示应该有多白才是好看的标准。
稻田边有秋千小哥
小马哥2002年来到巴厘岛,这是他在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