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井忍:不用打卡坐班的生活有多轻盈?

“安定对我是不重要的,我在意的是心里舒不舒服”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广州

责任编辑:周建平

(受访者提供/图)

2025年的春天,吉井忍从东京回到北京这个她生活过十几年的地方。吉井忍是一位日籍华语作家,她的生命里有20年在全世界游荡:大学时到四川留学,毕业后离开日本去中国台湾做地震后的义工、在法国南部的农场工作、外派菲律宾做新闻编辑,又在中国结婚,辗转生活在上海和北京。2017年,她回到日本东京生活。

这次北京之行,吉井忍参加了自己的新书《格外的活法》分享会。她用了七年时间采访,在书中记录下12个人的活法。采访对象的身份十分多元,有卖鱼老板、独立摄影师、暴走族成员……给予她启发的,并不是这些人的励志故事,而是他们面对不确定性的智慧。

分享会后的提问环节,有读者向她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牛马’,你有什么人生的建议吗?”

这不是吉井忍第一次听到类似的问题。回到中国后,她发现几乎每一场分享活动的问答环节中都有读者表达着自己的焦虑。在之前参加其他书的分享活动时,她并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状况。“每种生活方式都有自己可爱的地方,叫自己牛马有一点太惨了,我不相信。”吉井忍觉得用“牛马”称呼自己有点自卑,“那样的生活也有一种快乐,反过来说,我这样的生活也有苦的地方。”

回到北京,吉井忍依然喜欢干燥的空气和淡蓝的天空。她住在一间只有8平米大的房子里,过着来去自如的生活。2024年年底,她刚刚结束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自2017年从北京回到东京后,她多次重访中国。她喜欢中国的北方,尤其是东北。她看过电视剧《闯关东》,去过三四次东北,还去小城鹤岗看了看。在那里,她并没有感受到人们常描述的寂寥,也不觉得这里缺少希望。鹤岗早市浓厚的生活气息让她着迷,她喜欢活跃热闹的氛围,“好像全市的人都在那。”对于中国的丰富和复杂,她有着自己的理解方式,“随意和坚定的共存。”吉井忍定义。

作为自由撰稿人,吉井忍明白,人可以被多样的方式呈现。面对讲述焦虑的提问,她猜测,或许是媒体对焦虑的强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想法。对于最近中国的状况,她不太理解。许多年轻人想要逃走,但她觉得,无论在哪里,人是逃不掉自我的。

“日本风格”

2008年在上海生活时,吉井忍认识了摄影记者都筑响一。当时,都筑响一在上海拍摄年轻人房间的照片,因此走进了吉井忍的房间。

都筑响一在1970年代进入日本出版业,为男性时尚杂志《POPEYE》撰稿,曾经获得木村伊兵卫摄影奖。大学时,吉井忍看过他记录东京居住空间的摄影集《TOKYO STYLE》。这本摄影集里没有光鲜亮丽的家居设计,却记录了东京的普通年轻人狭小且并不精致的房间。

在日本泡沫经济的尾巴上,许多外国摄影师请都筑响一在日本帮忙找拍摄场景时,都希望拍下一种“日本风格”,找到如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取景一般的房间。然而,都筑响一没能找到这样的住房,“很大一部分日本人,包括我自己,根本没过过那样的生活。”都筑响一说。身为媒体人,他对媒体保持着警惕:“你一旦看清媒体制造出来的虚构,就能发现庞大的现实。”

吉井忍在世界各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