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创伤或影响三代人

童年的不幸经历不只影响人一生,还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命运。最新成果首次揭示了童年不良经历如何在中国代际传递。

责任编辑:朱力远

2011年,16岁的非裔美国少女莫妮莎·沙利文(Monisha Sullivan)频繁就医,咽喉炎、哮喘、疥疮和肥胖等疾病轮番袭来,常规的治疗方法都未起效,而她更是表现出抑郁、冷漠和对生活缺乏兴趣等不良的状态。这让儿科医生纳丁·伯克·哈里斯(Dr. Nadine Burke Harris)敏锐地察觉到,这些反复无解的身体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事实的确如此。调查和研究证实了沙利文从小被母亲遗弃,辗转寄养家庭、成长于帮派暴力横行的社区,这些“看不见的创伤”,并没有随着时间消散,而是深深嵌入了她的身体和精神。

许多人或许都知道,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会对一个人造成深远影响。但你是否想过,这些隐形的伤害,也许并非止步于个体,而是穿越血缘和家庭关系,在代际间悄然流转? 

2025年5月14日,《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在线发表的一篇中国本土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家族创伤”传递的谜团。

“健康,不始于出生,也不止于个体。”文章通讯作者、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徐小林研究员告诉南方周末,“他们的研究试图回答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健康在家庭中是否会通过行为、情绪和社会环境代际延续?这些问题在公共卫生研究中关注不足,尤其在中国这样强调家庭连结和母亲角色的文化背景下,相关研究更为稀缺。” 

三代人的健康档案

这项题为“跨代童年创伤如何影响女性的孕产期心理健康:中国三代女性健康研究”的项目,首次利用中国三代女性的纵向队列数据,深入了解第一代女性(外祖母)、第二代(母亲)第三代(子女)之间的童年经历与精神健康状况的关联。

他们依托江苏淮安人群建立了“GMATCH(Grandmothers, Mothers, and TheirChildren’s Health)研究”队列,招募了2242个家庭,自2020年起持续收集了涵盖心理、社会经济、生命经历、医疗记录等多维度数据,最终纳入1931组母女样本,深入探讨童年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在母女之间的代际关联及其对精神健康的长期影响。”

女性童年期不良经历与身心健康关联的多代际传递分析。受访者供图

女性童年期不良经历与身心健康关联的多代际传递分析。受访者供图

“这是中国首个专门研究三代女性健康的纵向研究队列,他们以科学证据揭示‘家族创伤’如何穿越时间,在亲密关系及家庭中代代相传的流行病学证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黄荷凤教授对南方周末评价道,并提出“他们可以继续通过长期跟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