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全职写作者在上海要怎么生活?

平静的生活背后,是试图在写作、个人生活和图书市场之间平衡的微妙姿态。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默音在大理苍山中和索道(受访者提供/图)

下午3点半,作家默音结束工作,下楼,到上海曲阳公园散步。这是默音安排的日常散步,保养文字工作者久坐的腰椎:每天绕着不大的公园走3圈,4公里,50分钟。在曲阳公园散了六年步,默音过了一段时间才知道,同为作家的张怡微也来这儿散步,不过一个在下午,一个在晚上。她们从未在公园碰面。

默音早上7点起床,看书、写作,中午做家务,下午工作,傍晚散步,晚上看看闲书或网文,10点半上床睡觉。节律沉稳,笃定,似乎与时代的喧嚣保持着某种距离。这份平静的背后,是一个写作者试图在写作、个人生活和图书市场之间求得平衡的微妙姿态。

《笔的重量》和《她的生活》

“一个凉凉的作者”

“如果我知道后面会有疫情,我肯定不会辞职。”默音说。

2019年,她辞去了出版社日语引进书编辑的工作,成为全职写作者。辞职的原因在当时看顺理成章——通勤占据了太多时间,几乎没空写小说。“结果后面疫情了,大家都在家上班,”她有些自嘲地笑了一下,“我就想,我辞职辞得好寂寥。”

选择做全职作者,首先要面对的是经济上的压力。写作能带来多少收入?默音在电话那头开始算账,“一个是书的版税,但因为现在印量少,版税就非常少。另外一个是杂志刊物的稿费,从金额上看,它是比版税好的,一个中篇拿到的稿费可能跟你出一本书差不多。但刊物的缺点是,没有人看。”她很坦率地说,“我直到现在也还是一个凉凉的作者。”

对外界而言,默音这个名字始终不温不火。她在1996年写了第一篇小说《花魂》,投给《科幻世界》,拿到当年的“少年凡尔纳奖”;2009年,29岁的她重新开始写作,在杂志《鲤》发表了小说《人字旁》。2013年,她出版小说集《人字旁》,两年后,出版小说《姨婆的春夏秋冬》,然而销量惨淡。没有人看,一度令她怀疑要不要写下去。直到2017年,她修改后的长篇小说《甲马》出版,进入豆瓣中国小说年度榜单,获得新浪年度十大好书、《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年度好书等奖项。在三年前的采访中,她回忆得奖时的感受,有种“太好了,我终于立起来了,我还是证明了自己,还是坚持下来了,可以堂堂正正”的感觉。

文学奖确实带来了名气和读者,也让《甲马》几度加印。“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