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踱步”时代

终其一生,他都“步”履不停,试图“踱”出一条新路。正如《踱步》中颇具象征意味的转身,陈逸飞留给时代一个背影,既是对过往反思挥别,也预示着他的新艺术风格开启。

“三十多年来,逸飞时时代表着中国式的‘先进文化’,与时俱进,与时俱荣”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周建平

1999年,海南三亚,53岁的陈逸飞(严志刚/图)

20年过去了,时代剧变,思潮更迭,回望故去的艺术家陈逸飞,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记忆点。

同辈人眼中的他,曾是澎湃激昂年代的革命主题画“旗手”:26岁创作《开路先锋》,以仰视构图塑造工人阶级纪念碑式的形象;此后的《黄河颂》和《占领总统府》,他以精湛的苏派写实技法融合个人化的抒情表达。在那个强调集体叙事的时代,陈逸飞的画作流露出别样的“浪漫英雄主义”色彩。

“50后”、“60后”的印象中,陈逸飞留美期间的创作焦点和技法出现转变,他以画笔渲染故国江南的朦胧静谧,“水乡”系列的东方意境成功引发西方关注。1984年,美国企业家和艺术品收藏家哈默访问中国,将陈逸飞的代表作《双桥》赠予邓小平,架起中外文化交流之桥。陈逸飞让周庄成为世界凝视江南的窗口,也为中国油画进入国际市场铺了路。

在“70后”、“80后”的成长记忆里,陈逸飞曾是风靡街巷的“文化红人”。他笔下身着旖旎旗袍的美女,情调古典又小资,画作卖出天价,同款挂历铺天盖地。彼时互联网还未普及,他经常西装笔挺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侃侃而谈他的“大视觉”观(当年,同样戴金丝框眼镜、因“文化苦旅”大红的作家余秋雨,样貌、神情、理念与陈逸飞相近,两人被誉为“沪上文化双璧”)。1990年代末,“视觉艺术家”陈逸飞不断扩大艺术版图,将他的视觉革命延伸至时装、杂志、电影等各个领域,曾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气象。但谁也没想到,迈过千禧年没多久,2005年4月,正当壮年、踌躇满志的他,却走得如此突然……

2025年4月26日,为纪念陈逸飞逝世20周年,上海浦东美术馆开启年度大展“时代逸飞”,全球各地约80幅油画真迹,穿越时空汇聚黄浦江畔,全面回顾这位曾呼应时代的艺术家创作生涯各个阶段的艺术风貌和思想转变。

20年前,陈丹青曾在《回想陈逸飞》一文中如许评价这位故友:“从《黄河颂》、《红旗颂》的革命主题,到《大提琴手》、《浔阳遗韵》的异样姿媚,陈逸飞坦然呈示了自己的无产阶级英雄主义与资产阶级现世情怀,而我们的国家与时代,先‘文革’而后‘改革’,为他铺垫了双重背景,双重机遇:三十多年来,逸飞时时代表着中国式的‘先进文化’,与时俱进,与时俱荣。”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陈逸飞”的名字也许有些陌生,但在2023年岁末全国热播的影视剧《繁花》中,陈逸飞的画作《玉堂春暖》和《仕女与鸟笼》出现在了剧中李李的至真园内,这位淡出公众视线的已故画家,又一次浮出水面。画中那些光影流转的笔触,描绘着人们对“海上旧梦”的怀想,在回望时代的情绪共鸣中泛起涟漪……陈逸飞那位同龄好友余秋雨,曾这样评价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海上旧梦》——“面对着远逝的一切和留下的一切,以心灵与时间周旋。”

《踱步》,陈逸飞,1979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

“在我的空间思考历史”

在“时代逸飞”大展中,巨幅画作《踱步》(1979)被置于一个独立展厅。

灰调的背景低沉清冷,鸦片战争、甲午风云、八国联军、“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挣扎时刻,定格成一幅幅褪色泛黄的旧照,交叠铺陈在宽银幕构图的画布上;左侧是一把无人落座的黑色靠椅,右侧是艺术家转身留下的背影,斑驳油彩如一面棱镜,折射着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我曾经多次在逸飞的画室近距离欣赏这件作品,时隔多年,再度相遇,激动不已!”知名主持人曹可凡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表示,陈逸飞众多画作中,他最欣赏这幅《踱步》,“当年我第一次在他画室看到这件作品,巨幅尺寸放在画室里非常扎眼,你一进去,满眼被整个画面充斥。陈逸飞很少绘制自画像,这件作品预示着他画风和心态的深刻转变。他年轻时处在中国特殊的历史阶段,基本是革命英雄主义,创作《踱步》时,伤痕文学触发了他一些想法,开始对中国历史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对一个艺术家来说非常重要。”

1978年,法国19世纪巴比松画派作品从巴黎来上海展出,陈逸飞首次目睹西方名画真迹,深受震撼,他对米勒的作品尤为倾心。1979年夏天,他开始创作《踱步》。陈逸飞的胞弟陈逸鸣称:“《踱步》中那个背对观众、凝视历史的自画像,仿佛在向今日发问:艺术何以承载时代的重量?”

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踱步》,可视作陈逸飞33岁时的自画像,这是他去纽约留学前在上海创作的最后一件重要作品。如果说过去的作品多少留有时代意识形态的痕迹,《踱步》则更多体现出他自主的审美个性。美国《艺术新闻》评价这件作品“焦黑尖锐,写实而意境深远,有气势且专业”,《踱步》也因此成为中国新时期美术走向国际化的起点。1998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陈逸飞的《踱步》位列其中。

陈逸飞本人曾如此阐述这件作品:“画的左边代表专制与无知,表现了中华民族受屈辱的历史。如袁世凯在中国共和后自封为皇帝,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向外国势力让步,激发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哀鸿遍野。画的右边表现的是希望,学生们起来反对大军阀曹琨,包括周恩来在内的新的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位老农民的面孔代表着群众。画面不断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促进民主与科学的发展。”

1972年,陈逸飞创作《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受访者提供/图)

陈逸飞为作品命名《踱步》,一个“踱”字,显出几分从容和自信,细看英文标题“Thinking of History at My Space”则直白袒露他的“抱负”——“在我的空间思考历史”。《踱步》中有陈逸飞对民族命运和时代的思考,也标志着他作为艺术家将实现自我超越。

“他这个人极其敏锐,”曹可凡回忆,“陈逸飞跟我讲过,当年文化局组织三四十名文艺精英去国外留学,当中有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不同领域的人才,大家去的地方不一样,他学美术,原本好像要派去意大利。当时,他们一群人被组织起来学外语。有一天,他发现前排弹竖琴的一位女士不见了。有人告诉他,她自费留学了。陈逸飞从没听说过所谓的‘自费留学’,这4个字撞击着他的脑子。第二天,他就去打听‘自费留学’的事。可见,他这人有多敏锐!”

1980年,34岁的陈逸飞怀揣从中国银行换来的“38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