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陌生人共享的房间,和被看见的信任|记者手记
从事记者职业以来,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一个受访者对稿件的要求,居然是把前一个报道的记者,写进新的报道里,以示对前者的认可。感受到黄珍这种细微的善意,就不难理解她将房间与陌生人共享的行为。
责任编辑:谭畅
黄珍家中,住客写满的留言墙。受访者供图
跟黄珍的电话打到第二个小时,已经是凌晨1点多,我困得上下眼皮都在打架。她突然提出对稿件唯一的要求,让我回了神。“我希望把李珂写进去,因为她的看见,才有了你们的看见。”
李珂是上海的一名记者,也是第一个对黄珍进行报道的记者。五一假期,李珂用几天时间,拍摄了一则纪录短片,讲述黄珍将自己的房间对外开放,允许陌生女孩们在她床边的地毯上免费住宿的故事。
那则纪录片发布后,其他媒体陆陆续续关注到了黄珍,我也对这种借换宿的现象进行报道。(详见南方周末报道《“下班回家像开盲盒”:都市独居青年,收留陌生人住宿》)
坦白说,黄珍这个要求,比她的故事更让我惊讶。从事记者职业以来,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一个受访者对稿件的要求,居然是把前一个报道的记者,写进新的报道里,以示对前者的认可。
记者常常隐身于报道之后,这是这份职业的主观选择,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很多受访的新闻当事人都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