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勇写故宫文物南迁:“写出不同人在时局里的选择”
祝勇在诸多历史文献中读到类似表述,但小说创作,让他得以在真实史料与虚构想象的中间地带穿行。
在人与物都风烟流散的年代,护送文物南迁、西迁的故宫职员也难逃离散的命运。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李慕琰
1933年3月,第三批故宫文物正在南迁搬运。(受访者供图)
陈列在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有一段不太为人熟知的历史。1933年至1947年间,为避日军战火的摧残,它们曾被打包装箱,迁移到中国的西南一带。这些被称为“国宝”的经书典籍、古物珍奇,待过南京朝天宫的库房,也曾贮存在陕西汉中的文庙、四川峨眉的大佛寺。
2021年起,为了讲述这段文物南迁史,作家祝勇决定写下长篇小说《国宝》。他对小说的成色颇为看重,每隔一段时间,就请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打印一稿出来,在上面修改、校订,前前后后的稿子摞起来“有一人高”。小说第一部的修改时间横跨将近一年半,比整本初稿的写作时间更长。
祝勇原本犹豫,是否要为小说取名《国宝》。
“国宝”的说法并不是考古文博界的专业术语,它们通常被称为“文物”,但祝勇转念一想,他写的不只是那些在故宫南迁时一路向南的万余件文物,与此同时也指代那一辈故宫人,在运转文物时,艰难卓绝的精神遗产。“说这些人的精神是国宝,是当之无愧的。”
祝勇在故宫工作多年,借由写作,他得以倾听将近一百年前,完成文物南迁的故宫前辈的心跳,书中也留下只有熟悉故宫的人才能捕捉到的空间细节。小说的开篇,文物临出发时正值雪夜,祝勇写道,故宫屋脊上的雪积累到一定重量,轰然坠跌,造成大面积雪崩,“那是一种只有在故宫的雪夜里才能听到的、巨大而空洞的回响。”
写作这样一本历史小说,难免要在浩如烟海的文献材料中寻踪觅迹,祝勇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描摹乱世之中,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和国宝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说的主人公那文松,为护送文物南迁,自此和北平城的妻儿远隔千里;军人蓝星宇原是军阀孙殿英部下,和孙一起盗掘慈禧墓,获得珍宝后,躲进深山老林安家,后来日军进犯,他不再安于一己生活,将盗来的国宝换成抗战物资;赝品制造师郎山岳,私藏古画真迹,战乱年代却难以凭一己之力保存,最终选择将其归还给故宫……
围绕着“国宝”,小说中的官方与民间力量涌动,这给了祝勇充分的想象的自由。很多朋友读完小说,挂念郎山岳私藏的那幅《松柏寒盟图》,找祝勇问,现实中这件“文物”的命运如何。“很多人以为《松柏寒盟图》是真实存在的,”祝勇笑着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其实是虚构的。”
几年前,祝勇曾出版非虚构作品《故宫文物南迁》,聚焦故宫文物这段特殊的迁移史,但他并不满足于此。“非虚构主要是讲历史事实,但是我觉得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