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社会仍需群体性宏大叙事,足球是最好载体丨记者手记

我似乎发现了一些更为根本的东西——大家都忽视了群众对足球消费的强烈需求。球迷们就是想痛痛快快在家门口看场干净的足球比赛,这点小小的要求,很高吗?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25年6月14日,淮安1-1南京,球迷在现场助威。视觉中国图

2025年6月14日,淮安1-1南京,球迷在现场助威。视觉中国图

“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火爆之后,全社会又掀起给国足把脉的热潮。“苏超”之所以这么成功,总有一些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吧?恨铁不成钢,大家希望能带来点什么启示,好让国足借鉴吸收。

在操作“苏超”报道(《谁当南哥,谁是十三妹:“散装江苏”玩成了城市足球顶流》)的时候,编辑说,希望能挖掘到一些深层次的爆火原因,在采访的时候,我也有意识通过受访者的经历和感受进行追寻。探究一番发现,方方面面的因由,似乎都有那么一点,但是总感觉差了点意思。

报道发出来之后,和编辑复盘,我卸掉此前的思维包袱,给出了作为一名记者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