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青苔

蕉风,基调就是一个“寂”字。读作sabi,若时髦地缩写,就成了SB,大有被误为当今国骂之虞,也就不好再说下去。前些日子真听见过国人看了半天枯山水嘴里就冒出这两个字,或许那意思是鲁迅笔下的: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

责任编辑:刘小磊

日本奈良春日神社的石灯笼,后排的石灯笼上长满了青苔。 图/chichi

说道日本,什么都不免往中国追究,但起码这个苔,无论在哪儿都土生土长,无须从中国渡海而来,虽然也得说,除了表记它的汉字。

游日本常见石灯笼,它本来是佛堂前的献灯,当初随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后来神社也拿去当摆设,再后来被庭园用作点缀,形状各异,大都立在那里不点灯照亮。石灯笼是石头做的,风雨剥蚀,自然有沧桑之感,而上面长满了青苔,便觉得有一种日本味儿,这就感受到“wabi”。

这个词,汉字是写作“侘”,也写作“诧”,以及“佗”。侘与傺,合为侘傺,是失意的样子,屈原《离骚》有“忳郁悒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这正是日语“侘”的本义,失意之后怎么样呢?日本的审美意识在这里就与中国分道扬镳了。《广辞苑》解释为“闲寂的风趣”,译为闲寂,说起来更像是当今中国话,或者缩写为WB。

我们古人看见苔,看见的是荒废,人去楼空,国破山河在,或者“诗人甘寂寞,居处遍苍苔”,或者“汉苑飘苔,秦陵坠叶,千古凄凉不尽”,豁达如李白,也不免低吟“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苔是静寂的,杜甫也曾说“苍苔浊酒林中静”,这种静寂让日本人感到时光的凝滞,联想到古远与恒久。1999年法定为国歌的《君之代》唱道:砂石变巨岩,岩上生苍苔,直到千代八千代。日本人觉得苔是从石头内部生出来。苔常绿,枯而不死,有如天皇家,春秋争霸,哪个幕府都不去推翻,便得以万世一系。静寂的尽头是死亡,“苔下”一词指坟墓之下。

京都有一座西芳寺,是临济宗禅寺,俗称苔寺。当初叫西方寺,禅僧梦窗疎石主持重建,更名西芳寺,取自祖师西来,五叶联芳。后毁于兵燹,现存建筑为明治时代所建,世界文化遗产也登记在案。游览它有点麻烦,须用明信片预约,门票比其他庭园贵得多,进去了还得先抄一纸《心经》,然后才可以看园子。整个庭园被青苔覆盖,无愧于芳字,油然生出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爱心。其实,寺外附近的护崖石壁上也生满青苔,看来是地理环境所致。正当梅雨时节,蒙蒙雨雾中地衣格外绿茸茸,倘若跪在这上面写经,大概更能领悟不生不灭,心无罫碍。

梦窗疎石有七朝帝师之称,镰仓的瑞泉寺也是他的园林杰作。他说:爱好山水(园林)说不上好事或坏事,山水无得失,得失在人心。中国的好些事物及思想观念日本都不曾接受,这是人之常情,正如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也不可能把什么都给我们送来。譬如人定胜天,这种想法日本就不大有,以致缺乏创造性,但他们真擅于把人家的东西改造得像模像样。就说园林吧,中国理念基本是“主人无俗态,筑圃见文心”,而日本要显现禅心。典型是所谓枯山水,也叫假山水,艺术手法得自中国水墨画,尤其是余白。土墙环绕,白砂铺地象征水,在其间摆布石块,直把人看得枯淡幽寂,一片禅趣。而今水资源危机,应该把这个枯山水作为日本的代表性文化推广世界才是。

日本古代美意识来自中国,主要是渡海而来的大陆人和日本的遣隋、遣唐人员带来的。到了中世,这一价值体系崩溃,人们在物质匮乏之中追求精神充实,有意对抗权贵的奢华,矫情地制造出穷困简素的茶道理念。没有高贵的茶碗,就拿来朝鲜半岛上穷人吃饭的碗喝茶,硬是喝出美,好像有一点穷对付、穷讲究的意思,从根底上说,这种审美其实也不可谓高。近世松尾芭蕉厌烦了市井喧闹,倾心于这种茶道,借以形成了独特的俳句风格――蕉风,基调就是一个“寂”字。读作sabi,若时髦地缩写,就成了SB,大有被误为当今国骂之虞,也就不好再说下去。前些日子真听见过国人看了半天枯山水嘴里就冒出这两个字,或许那意思是鲁迅笔下的: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

网络编辑:莫希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