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快慢双城记】上海突围 新能源引领制造业升级

在一季度GDP几乎垫底之后,上海谋求绝地逢生:在打造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以向服务业转型的同时,又瞄准以新能源等九大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迥异于上海原来的汽车、钢铁等六大支柱产业的定位

责任编辑: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编者按: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重庆上海,一西一东,一快一慢。

过去几年里,重庆在诸多方面一直效仿上海。黄奇帆,上世纪90年代开创“浦东开发模式”的灵魂人物之一,自2001年到重庆就任常务副市长以来,复制当年的浦东经验,利用金融手段盘活了山城沉睡的土地资本,迅速改善了基础设施,并做大了国有经济。

然而,真正让重庆异军突起的是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重庆因其“内需主导、统筹兼顾”的“重庆模式”而令海内外瞩目,被很多人看成是中国经济向内需转型的先驱。

今年,这两个直辖市都收到了中央的大礼包。

1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发3号文件,将重庆的改革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重庆西部重要增长极、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综合 交通枢纽、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扩大对外开发先行区等十多个“黄金定位”。其政策力度,用黄奇帆的话说,“不亚于1990年浦东开发对上海产生的推动力 ”。

3月底,把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亦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在金融危机中备受打击的上海经济转型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供政策支持。

上海和重庆,浓缩了危机中中国经济的复杂现实:上海体现了东部外向型经济的困境及转型之痛,而重庆展示了中西部内需型经济的生命力,尽管两者的体积,或者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重庆逆势崛起,上海艰难转身,是为快慢双城记。

在一季度GDP几乎垫底之后,上海谋求绝地逢生:在打造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以向服务业转型的同时,又瞄准以新能源等九大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迥异于上海原来的汽车、钢铁等六大支柱产业的定位

大上海,或许从来都没有这么艰难过。

一季度,上海的GDP暴跌至3.1%,只相当于全国的一半,位居全国倒数前列。相反,此时原来中西部、东北等落后地区,以及与浦东越来越可以相提并论的天津滨海新区,却在大踏步地飞速发展。“市里领导和底下压力都很大。”上海一位政府官员如是说。

跌入谷底之际,各方开始积极谋变。一季度以来,先是国务院正式通过了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和航运两中心的意见,力推上海向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为配合该战略,不久又批准了拥有陆家嘴的浦东区和拥有洋山港的南汇区合并。

紧接着5月底,上海又宣布要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力图使上海制造升级。“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战胜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决定着上海未来的发展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