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人】昨日《今天》那些油烟 那些泪痕

刘禾 编 广西师大出版社 09年5月

白洋淀、黄皮书、手抄本、星星画展、十三号公车沿线、东四胡同“七十六号”大杂院……一段且行且诗的交往忆述,一个渐行渐远的时空坐标。

作为中国当代诗歌重镇,《今天》海外复刊后,开始设立“今天旧话”栏目,多多、阿城、齐简、郑先、徐晓、田晓青、崔卫平、一平等人先后为其撰稿,《持灯的使者》将这些文字集结成书,并收录舒婷、宋海泉、戈小丽等人的回忆文章与北岛、芒克等人的访谈录。

多多的《1970-1978北京的地下诗坛》,带领我们追溯到早期《今天》诗人生活或出没的地方。“白洋淀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历来有强悍人性之称,我在那里度过六年,岳重三年,芒克七年,我们没有预料到这是一个摇篮。”彼时,诗人的交往和诗歌的传播,常依赖于这番“游历”中的互动。多多和芒克有个约定:每年年底,要像交换决斗手枪一样,交换一册诗集。在多多眼中,“芒克正是这个大自然之子,打球、打架、流浪,他诗中的‘我’是从不穿衣服的,肉感的,野性的,他所要表达的不是结论而是迷惘。”

在这个有着传奇色彩的群体中,郭路生(食指)的色彩最浓烈。阿城印象中,他“笑貌谦谦而无卑色”,冬天常戴一顶60年代就绝迹的“猪耳朵”棉帽,“时不时装,依然有气度”;何京颉回忆,郭路生因对一位维族姑娘爱得真切,在草地上翻滚、哭喊,他的《春天》“异常地热烈,惊人地美丽”;戈小丽记得,郭路生是惟一念诗能把人念哭的人,杏花村的人最爱听他朗诵《相信未来》,“念到抒情处,他半闭眼睛,眼神幽沉而迷茫;念到抒情处,眼睛里充满快乐和跳跃的波光;念到激昂处,他执著地看着前方,眼里充满热情。”

对于曾为《今天》冒险工作的赵一凡的回忆令人沉痛。这位受人尊敬的民间文学史家生前许愿,假如将来有人研究“文革”,他愿意把自己花多年心血积攒的文档拱手相送。可惜他病逝后,那些宝贵藏书和档案,竟被人草草处理,当废物卖了。

由今天看昨天,那些亲历者讲述的故事,温暖,明净,不动声色,却令你着迷,例如齐简在《诗的往事》中提及初读郭路生诗的情境:“那晚停电,屋里又没蜡烛,情急中把煤油炉的罩子取下来,点着油捻权当火把。第二天天亮一照镜子,满脸的油烟和泪痕。”

透过清明的文字,那些油烟,那些泪痕,渗入当下,足以使每位读者怅惘、喟叹。

《我们家的人和事儿》

茅青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09年4月

茅氏家族历史上出过5个状元,近代以来更是英才迭出,茅以升、茅于轼为其中代表人物。作者茅青说,“我家这几代人几乎都是文人或者知识分子,很少有人经商……我们这几代人的经历见证了一百五十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为强国梦所做的努力、遭遇的挫折和走过的弯路。有时,一段小小的弯路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茅家是个大家族,亲戚朋友非常多。尽管有‘文革’和种种政治运动,我们家永远人来人往不间断……‘文革’期间很多家庭互相揭发,家庭四分五裂,我们家从来没有这种情况。”

《你我之间:迈克·华莱士回忆录》

[美]M·华莱士 G·P·盖茨 著 中信出版社 09年6月

在这部回忆录中,美国著名电视新闻记者、CBS电视台《60分钟》栏目王牌主持人迈克·华莱士对那些曾被他置于“电视宗教审判所”的世界级政治、艺术、演艺界名流们进行了深刻、辛辣和富有人情味的解读。书中回顾的采访对象包括上半个世纪历任美国总统(除了乔治·W·布什);第一夫人们,如埃莉诺·罗斯福和南希·里根;文艺界名流、社会革命家等声名显赫之辈,以及黑帮头目和诈骗犯等臭名昭著之徒。

《小津》

[美]唐纳德·里奇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09年4月

小津安二郎在他的同胞心目中,是所有日本电影导演中最具日本特色的一位。他毕生的电影只有一个主要题材——日本的家庭,只有一个主题——家庭的崩溃。崩溃中的日本家庭在他的53部剧情长片中都有所描绘。小津电影中的家庭,像现实中的日本家庭一样,有两个主要的延伸部分,学校和办公室,日本人在这两个场所表现得更为非个人化,更具有团体性。日本的学生在学校找到第二个家,并且终其一生与同学保持着亲密联系;日本白领工人在办公室找到第三个家,将自己和所在公司视为一体。小津电影中很少有快乐的家庭,虽然他早期的电影不时表现家庭困境被克服的情形,但他成熟期的电影,却几乎都是表现家庭成员趋于分崩离析的状况。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