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20窟主佛像1
旅游特色: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十六公里的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按自然地势划分为三个区域:东部第1-4窟,中部第5-13窟,西部第14-45窟。现存大小佛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000余尊,石窟规模宏大,雕刻艺术精湛,造像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感人,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5世纪世界艺术雕刻的最高水平。1961年3月,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第6窟中心塔柱
文化主线: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初年(公元460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北魏称武州山石窟寺,又名灵岩寺。石窟的开凿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16-20窟)是云冈石窟的典型代表,也是西域造像艺术东传的顶级作品,她以北魏早期五位皇帝为原形,造像高大雄伟、浑厚质朴,突出了威武庄严的皇家气势,在宗教意义上体现了佛法流传不息,世代长存的思想。从献文帝时代开始,云冈石窟皇家工程转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到孝文帝太和年间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开凿完成的洞窟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四组双窟和第11、12、13窟一组三窟,以及未完工的第三窟。中期石窟造像的特点是:西来之风不断,胡风胡韵依然浓郁,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同时汉文化融合趋势明显,汉式建筑、服饰、雕刻技艺和审美情趣逐渐显露,这是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充分体现。这一变化填补了我国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从“胡貌梵相”到“改梵为夏”演变过程的空白。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云冈的皇家工程基本结束,晚期开凿的洞窟以民间开凿为主,洞窟规模较小,但类型复杂、式样多变,造像风格迥异,与龙门石窟早期的北魏造像如出一辙,体现了中华民族与西来佛教像法的进一步融合。
第18窟主佛
景点收入对周边地区带来的影响:
云冈石窟景区年接待游客量约6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约占大同市旅游总收入的20%。近年来云冈石窟景区收入主要用于景区文物保护工作和景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更好地保护文物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改善当地居民生存环境,提高就业率,2008年起,大同市政府启动了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目前,已完成云冈峪绿化改造工程,并对云冈镇实施整体搬迁,把石窟周边不协调建筑全部拆除,进行全面绿化美化。同时为彻底解决云冈地区污染问题,今年对省道339进行改线,同时全面治理十里河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云冈地区生态环境、旅游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得到全面发展。
第9_!3窟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