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就业才能超越美国模式

后美国时代应汲取的经验教训是,“消费拉动-扩大就业-增加GDP”的模式可以高效率地增加物质产出,但是难持续。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型关口,在新海域成功航渡的国家,将称雄于新时代

责任编辑:戴志勇

后美国时代应汲取的经验教训是,“消费拉动-扩大就业-增加GDP”的模式可以高效率地增加物质产出,但是难持续。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型关口,在新海域成功航渡的国家,将称雄于新时代

春季以来的一些经济指标显示,金融海啸引发的危机似乎触底,经济将从谷底复苏攀升。此时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应该向哪里攀升?是不是要重新攀上海啸前的高峰?许多人把海啸前的消费和就业水平作为攀升目标,但也有人认识到,海啸前美国的那种消费水平和消费模式是导致危机的根源,不可持续。如果不达到那种消费水平,就业问题如何解决?金融海啸是美国模式的产物,如果继续沿袭美国模式的价值和范式,很可能会再次引发海啸。后美国时代需要新的思路。


思路一:结构转型,创造更健康理性的就业结构

经济危机使美国消费萎缩,大大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依赖出口的企业倒闭裁员,大批工人失业。如何给这些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呢?流行的思路是扩大内需来抵消缩减的外需,希望中国人能像美国人那样消费,使出口企业得到内需的新血。但是,如果中国人真的像美国人那样消费,是否也会像美国人那样搞出一场危机?中国是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者,应该利用后发优势,反省前车之鉴,实现弯道超越。

从后发者的角度审视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窥见一些非理性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譬如它过多鼓励物质消费,却有意无意地抑制了提高人力资本的服务性消费。以减税为例,美国常用减税来刺激消费,让人去多买汽车皮鞋等,以使生产这些物质的工厂能雇佣更多工人。但是同时,为了应付减税带来的财政收入减少,就相应削减许多公共服务,图书馆往往是一大目标,缩短开馆时间,裁减工作人员。如此形成的就业结果是:多就业了一个生产皮鞋的工人,少就业了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多了一双皮鞋,少了一小时图书馆阅读服务。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阶段,当大多数人赤脚没鞋穿的时候,多一双皮鞋的意义会比较大。但就目前美国的经济水平而言,多一双皮鞋给消费者带来的实际利益非常有限;而少了一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