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你的钱包谁做“主”?

她卖掉了房子,可并不够还完欠款。她要求记者公开儿子姓名,朱江,为的是让银行以后别再给他办卡。

责任编辑:肖华 实习生 贺颖彦

■一边是监管层念起紧箍咒,不许乱发卡;另一边是过去发卡运动遭遇的尴尬:发卡一大片,收入没多少

■一场钱包里的革命悄然开始,银行们不再只是努力挤进更多人的钱包,而是花起心思争着要成为消费者钱包的主宰者

摆摊卖信用卡的街头一景今后可能将渐渐消失,而那些突然大手笔刷卡的人要小心了,你很可能常常收到银行的提醒电话。

在中国,对银行的未来深具战略意义的信用卡产业,或许正走到由量到质的临界点。

政策紧箍咒

“我快被儿子的信用卡逼疯了。”在上海,朱江头发花白的母亲拿着一叠厚厚的信用卡催账单,神情激动。她儿子前年因工伤断腿,赋闲在家。装上假肢后,他时常在马路上溜达,前后陆续办理了十几张信用卡,累计透支金额达到近30万元。

从去年开始,银行的催讨电话仿佛声声惊雷,炸响她原本平静的晚年生活。

“银行怎么能给他发信用卡?那么多银行,开卡前,从来没有打过一个电话到家里、到单位。无论电话打到哪里都能知道,儿子是残疾人,病休在家,没有收入。”她不断地重复,“现在每天十几个电话,我去哪里给他弄钱?”

她卖掉了房子,可并不够还完欠款。她要求记者公开儿子姓名,朱江,为的是让银行以后别再给他办卡。

这只是有关信用卡的一个极端案例。像这样给没有稳定工作收入的人群,和没有工作的大学生发信用卡的现象,是近年来的常景。

不过,监管层已经开始念响了紧箍咒。

7月中旬,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里面重要的一条就是禁止银行向未成年学生发信用卡(附属卡除外)。

早在5月初,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安部、工商总局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已经严禁银行将信用卡发卡营销业务外包,同时禁止单位代办信用卡。

而在银行信用卡中心公布的评测数据中,卡均消费量、活卡率等指标已经渐渐取代单一的发卡量。

市场之变

在欧美银行,信用卡一直是不可思议的财富源泉,零售业务的收入有近1/3来自这里。

而中国的银行们梦想着在几年内走完美国市场三四十年走过的路,就像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所做的那样&mdas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