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四十周年:伍德斯托克最大的特色,就是什么都没发生

伍德斯托克成了摇滚史上的永恒神话。然而,它也体现了摇滚乐与音乐节在青年文化、反叛、商业与政治之间的多重矛盾。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朱怡

今年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四十年周年纪念,导演李安拍了一部《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 Woodstock),这部影片和其原著小说、埃利奥特·提伯的回忆录《制造伍德斯托克:一个关于骚动、音乐会和人生的真实故事》,都不是关于那场伍德斯托克演唱会,而是关于一个不小心参与组织这场盛会的青年、1960年代美国同志作家兼设计师埃利奥特·提伯,如何在1960年代的时代氛围冲撞,如何在与伍德斯托克的相遇中认识自己;一如许许多多参与那个演唱会、经历那个时代的青年。

滚开我的舞台

伍德斯托克的本质是一群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在战争与暴力的漫天烽火中,建立一个“爱与和平”的音乐乌托邦,一个伍德斯托克国度(Woodstock Nation)。

事实上,那只是不甘被打败的嬉皮的最终一搏。因为1960年代后期,更多的是黑暗、死亡与血腥。

1969年1月,共和党的尼克松宣誓就任总统,反战运动持续高亢;5月在伯克利附近的人民公园,警察和社区运动分子为了公园的使用权而激烈对抗。6月,学运激进派“气象人”从“全美民主社会学生联盟”(SDS)分裂出来,主张暴力行动;6月28日,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石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