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电影院门前

中国人从未想到,看电影也能拥有如此多样的选择。可就在60多年前,看电影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讲,是件奢侈的事情。解放前,只有在上海等几个大城市有电影院,而且中国的电影市场被美国片子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这种上流社会的消费,将很多普通老百姓拒之门外。

解放后,随着票价的降低和社会地位的平等,人们纷纷涌入电影院,享受看电影的乐趣。即使是条件简陋的露天电影,也常常能带来万人空巷的壮观场面。

改革开放以后,各种题材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好莱坞大片卷土重来,让普通老百姓也得以目睹其真容。同时,包括高票价在内的多种因素却也让很多人开始对电影院渐行渐远,以前那种两角钱一张票的简单快乐慢慢走进了记忆的深处。

进入21世纪,一系列 “大片”的宣传无孔不入地冲击人们的眼球。现在的电影院门前,宣传海报令人眼花缭乱。

60年来,中国的电影院门前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变迁图景,而这一切,都定格在了那一张张照片里……

中国人从未想到,看电影也能拥有如此多样的选择。可就在60多年前,看电影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讲,是件奢侈的事情。解放前,只有在上海等几个大城市有电影院,而且中国的电影市场被美国片子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这种上流社会的消费,将很多普通老百姓拒之门外。

解放后,随着票价的降低和社会地位的平等,人们纷纷涌入电影院,享受看电影的乐趣。即使是条件简陋的露天电影,也常常能带来万人空巷的壮观场面。

改革开放以后,各种题材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好莱坞大片卷土重来,让普通老百姓也得以目睹其真容。同时,包括高票价在内的多种因素却也让很多人开始对电影院渐行渐远,以前那种两角钱一张票的简单快乐慢慢走进了记忆的深处。

进入21世纪,一系列 “大片”的宣传无孔不入地冲击人们的眼球。现在的电影院门前,宣传海报令人眼花缭乱。

60年来,中国的电影院门前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变迁图景,而这一切,都定格在了那一张张照片里……

电影院门前

1952年4月10日,上海市各电影院开始降低电影票价。这是票价降低后,群众在电影院购票看电影。当时的两千元相当于现在的两角。(新华社/图)

1952年6月,为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首都17家电影院免费招待儿童看电影。(新华社记者 郑小箴/图)

1954年,辽东省(后与辽西省合并设立辽宁省)凤城县铁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骑着自行车到电影院看电影。(新华社 于飞/图)

1955年3月22日,天津南郊津南电影院放映农民喜爱的影片。(新华社/图)

1956年12月1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团结”电影院修建完工后放映国产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解放前,临夏很少有文娱活动场所。 (新华社记者 郝常耕/图)

1959年5月5日,在拉萨市新建的第一个人民电影院门前,拉萨第三小学的小学生等候入场。(新华社记者 刘长忠/图)

1981年12月,安徽省长丰县徐庙公社邵集大队青年社员邵贤芮、杨有珍自筹资金购买电影机,利用队里的闲房作放映室,把电影院办到了社员家门口。这是社员们在买电影票。(新华社记者 徐光春/图)

1987年3月22日,美国影片《爱情故事》在北京公开上映,大华电影院门前挤满了购票者。(新华社记者 唐师曾/图)

1990年春节期间,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少儿放映厅举办《革命传统影片汇映周》,吸引了大批苗族、土家族等各族儿童。(新华社记者 陈小鹰/图)

1989年11月,西安市郊区农民徐保安自筹资金办起一座农家电影院,为离城较远、看电影难的农民提供方便。(新华社记者 姚宗仪/图)

1998年4月9日,耗资2亿美元拍摄的美国巨片《泰坦尼克号》在北京各大影院全面上映。然而,60——80元一张的高票价不免又让许多人对这艘远航来的“巨轮”望而却步。(新华社记者 徐显辉/图)

2003年5月17日,广州市民利用假日光顾工人文化宫电影院。(新华社记者 陈学思/图)

重庆国泰电影院门前(2005年8月13日摄)。抗战期间这里上演过94出话剧,全国电影、话剧明星曾经聚集于此。(新华社记者 周衡义/图)

2008年6月30日,长春一家电影院外的巨幅电影海报吸引路人。随着暑假档期的到来,国内外各电影公司适时推出自己的精彩作品。《功夫熊猫》《纳尼亚传奇2》《赤壁》和奥运题材的《筑梦2008》《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等影片纷纷上映。(新华社记者 邵守志/图)

网络编辑:merak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