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暴时,谁来替我说话?——专访袁伟民

那些住在这个楼里面的干部,有时候出差回来要出租车,说你拉到哪儿?说到哪儿哪儿,出租车司机说:我知道了,就袁伟民那时候搞的腐败楼、贪官楼

那些住在这个楼里面的干部,有时候出差回来要出租车,说你拉到哪儿?说到哪儿哪儿,出租车司机说:我知道了,就袁伟民那时候搞的腐败楼、贪官楼

我知道,肯定会有反响

人物周刊:《袁伟民与体坛风云》 (下简称《袁》)这本书后记中提到,“当这本书快完稿时,已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之际”,既然成稿很早,为何现在才出?

袁伟民:事情是这样的,这本书是奥运会开幕前开始写,结束的时候,基本完成,然后,就是我审稿。

我审了好几次,因为牵扯到许多人、许多事,而且有些部门,比如像审计部门,我都要很严谨地来对待。现在你们看到的版本,我已经拿掉了很多,很多部分都拿掉了。

人物周刊:是语言不严谨还是?

袁伟民:说的都是事实,但是我放不放我得考虑一下,以后再版时再说

现在炒的主要是申办,实际上我前面还有好的,我整个的申办和竞选什么的占的篇幅是很少的,只是里面的十几分之一。现在大家都是针对这个。

袁伟民 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

2000年4月,袁伟民接替伍绍祖(中)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李志坚(右)任党委书记 图/安灵均

人物周刊:这本书你审了几次?

袁伟民:断断续续,大概4次吧。

人物周刊:出书之前,有没有想到,书出来以后,申奥这个章节会特别热?

袁伟民:因为它反差太大。

要是我不写,没人说,这个事情就完了,可能(以前)讲的永远就讲下去了。其他人就是知道,一是不敢说,还有一个,我估计,说了,人家(觉得)可信度也不高。

我退下来以后没有亮过相。人家说袁伟民干什么了,蒸发了?什么场合,应该看到的场合都见不了人。记者找我,我全不接受采访。很多人都说,你是不是应该写一些,把你的经验和教训起码留下来,因为你肚子里有东西,而且(体育)历程很长。

人物周刊:1958年就开始了。

袁伟民:新中国的(体育)局势我基本上都经历过了,改革开放,一直到新世纪我上任当局长了,几个大事儿,比如两次奥运会、一次冬奥会申办,悉尼奥运会、审计等等,几个事儿都凑在一块儿。

外面传说很多。你不出来,传说也多。所以,后来他们做我工作,我说,我是可以说,但是有条件:第一,我要说,就得说真话。不想要批评谁,只是通过事情,不点名,把我的历史经验教训留下来;第二,就是把历史本来真面目,尽量还原;还有一条就是,必须在奥运会之后。

所以,(退下来)整整5年,我到哪儿看排球比赛都没有过,我也不说。现在可以了。

人物周刊:5年不说,你憋得慌吗?

袁伟民:什么慌不慌?我说了,早晚会说的。

雅典奥运会以前,那时候不是满城风雨、审计风暴嘛!

那一棍子打下来很厉害的。

当时就是事情搞错了。(我)压力很大,当然我也没说。那时候报纸让我说,我当然没说。现在书里面有了。我这个是心平气和说的,你看看书,完全是平和的,很凶的语言都没有。我连点名都没有。表扬人家都有名字,其他的匿名。

我的心态很好。我不想批评谁,只想通过这些事情,经验也好、教训也好,大家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启迪吧,包括我自己。

为什么我说,思考了5年、总结了5年,我就要对这个负责?我这次说,有时候点到为止,你可以看书上。但是我也知道,(这本书)肯定会有反响,当然没想到会有这么大反响。

当然,我也准备好了,任何准备都有。既然我拿出来了,躲也躲不了。

人物周刊:为什么挑在国庆后、全运会前这个时机发行?

袁伟民:国庆六十周年之前弄,不好。今年大事多,那我说要国庆以后,全运会以前,他们有的人说到山东去搞(新书发布仪式),我说我不去,我不要到全运会凑热闹去。

所以,我挑了我的老家、故乡、家乡,南京。而且(之前)保密,谁都不知道。

退下来,有遗憾

人物周刊:现在的这本书我们看到,有两个章节重点写了国际奥委会的那位资深委员,我们想问一下,这本书的选题思路是什么?你这辈子经历了那么多的大事,为什么选择任局长的5年来写,而且关于这位资深委员的还那么多?

袁伟民:干了这么多年(体育),应该说在这5年里面,发生的大事比较多,我呢,想通过这些大事儿,来牵出我的一生,47年。要是写长的话,东西还多呢。那这样就是把它概括一下。

人物周刊:为什么其中就有两个章节就牵扯到一个人?

袁伟民:跟个人没关系,我这是跟大事有关。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