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中国未来10年最大的挑战——专访国际“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

气候变化是一场赌博,如果你连桌边都没有坐上,肯定是让别人主宰你的命运


 


吴昌华 图由受访者提供


    2008年3月31日,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在泰国曼谷举行,这也是去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厘岛路线图”后启动的首轮谈判。
    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已经不亚于恐怖主义和金融危机。今年7月,在日本北海道举办的八国峰会的主题就是气候变化的对策。就连刚刚谢幕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国际政要也为气候变化对亚洲的影响而出谋划策。
    此次曼谷谈判,各国一如既往地,未能就气候变化达成一致意见。导致气候谈判屡屡不能成功的关键原因究竟是什么?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南方周末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气候组织”是2004年由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起,一批跨国企业、政府部门和个人团体在伦敦成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其宗旨是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南方周末各国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多次谈判,为何难以形成一致的解决方案?
    吴昌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一种令各国都能接受的技术转让机制;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的责任界定不清。
    麦肯锡公司研究发现,在2030前,75%的温室气体减排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和非技术措施实现,无需开发新的技术。
    毫无疑问,很多减排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手中,其中最好和最新的技术应该想办法转移到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而如中国这些发展中国家也拥有许多对国际社会有帮助的技术,也应将其转移到国际社会中。
    但基于具体的研发成本以及市场,西方公司不愿意将技术无偿转让,而发展中国家因为技术得不到市场运作,难以规模化,又付不起技术成本。按道理,研发地所在国家可以提供一些补偿,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为接受技术的公司提供补助,如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在减排上实现合作,这也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前段时间访华时和中方谈论的思路之一。
    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愿意接受这种思路。在国际社会的谈判僵局之中,大家都卡在我是发达国家,你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必须承诺什么,一谈判就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未来气候谈判成功的两个最关键因素,一是政治可行,第二就是技术可行。
    南方周末贸易问题是不是也影响着气候谈判?比如中国出口产品供外国人消费,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却留在中国。
    吴昌华:的确,这一点对中国不公平,由中国制造供外国消费的净出口产品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据比例越来越大。英国廷德尔研究中心去年的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净出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中国排放量的23%。
    在一个经济相互高度依赖的经济体之中,大家发现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最终的碳、污染都是留在发展中国家,而且西方国家的工业制造也正在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以中国为例,2005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分析指出,如果由美国生产其进口的中国货物,那么其2003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增加6%,中国的排放量则会减少14%。
    因此,以国际贸易为视角的能源与气候变化讨论必然更加激烈。
    南方周末2006年年底英国政府发布报告认为,中国在2010年以前将成为头号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各种国际组织甚至将此年限不断提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面临哪些压力?
    吴昌华: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于自身压力,主要是中国即将成为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如何处理自身的工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中国通过压低资源、环境价格取得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将进一步被削弱。因为,国际社会将就气候变化,对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设置更高的环境壁垒。
    从目前来看,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已越来越成为贸易保护的措施。欧盟早在《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就开始重新启动气候变化税的制定,美国也在《气候安全法案》中加入对他国进口产品可能要求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额的规定。如果按照含碳量计算纳税后的中国产品,那么廉价优势将不复存在。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日益强势的贸易地位以及成为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避风港,中国在全球产业中的分工等等问题都将成为气候谈判和贸易谈判的核心内容。
    因此,2020年前是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时期。中国需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政策和体制的能力。
    南方周末我们发现,许多国家到中国来购买碳排放的配额,许多专家对此比较担忧。对此您怎么看?
    吴昌华:以市场为工具的碳交易机制是有效的,应该继续下去,但同时大家意识到其有很多不足。
    中国官员以及业界学者对碳交易的担忧在于,碳已经成为一个稀缺的商品,这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解决的方案都被别人解决了,在发达国家低价购买的碳排放后,发展中国家在今后投入就要更高,等到中国也成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就将受到限制,那时,将面临付出高额经济代价。
    南方周末针对目前严峻的形势,中国应该如何选择?
    吴昌华:今后几年挑战大于机会,中国现在必须克服所要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其实是一张牌,中国不仅要跟别人去打,也要跟自己内部打。2007年6月,中国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证明中国在实践着这一策略。
    毫无疑问,无论从中国未来发展战略和倡导的一些理念来讲,发展方向都是美好的。在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当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并且会威胁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成败的情况下,中国所要做的就是发展低碳经济,坚定节能减排、降低煤炭消耗以及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方略。
    南方周末对中国的企业而言,将如何实现这一路径?
    吴昌华:气候变化是一场赌博,如果你连桌边都没有坐上,肯定是让别人主宰你的命运。中国的企业应该参与到气候变化这场讨论之中来。
    目前,中国企业最前面的梯队已经赶上了这个潮流,都在寻找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解决方案,最末端的梯队由于大部分受到西方国家公司的订单控制,根本没有能力去想环境、碳这些问题。大批占据主导的企业是中间重工业等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也是最具有减排潜力的。由于这些公司大部分已经走向了国际市场,承担的是国际消费者的压力,所以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在技术转让、可再生能源领域以及减排方面努力。所以任何时候,不管对中国而言,还是对企业而言,气候变化的压力与机会都是共存的。


(责任编辑 吴传震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