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汉源人的“工地新家”

旧城正拆除,新城未完工 四川汉源县上万居民将安家“工地”。

责任编辑:曹筠武

旧城正拆除,新城未完工 四川汉源县上万居民将安家“工地”

四川汉源人罗航家里的房子刚刚盖到两层就被迫停工了。和整个汉源县城的近4万居民一样,罗航一家必须搬迁到新县城中去。罗家的小楼将和老县城一起被彻底拆除,而到目前为止,新县城的建设却刚刚完成了规划的三分之一。

县城新址萝卜岗上正在日夜赶工;同时,大多数汉源县城居民必须撤离故土,将新家和数万施工人员数百台吊车机械一起,安在上千个日夜轰鸣的工地中。

这一切源于国家“十五”计划项目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工程,2009年以来,时间像一根绷直的弦,压迫着这里每一个人的神经。由于上游的瀑布沟水电站(以下简称瀑电)要在年底实现蓄水发电,11月初,大渡河水就将漫过汉源县城751米以下的位置,而在今年年底,将彻底淹没整个汉源。

在老县城的街头,一幅宣传标语如此形容汉源眼前的局势:“挑战极限,背水一战”。

搬出老县城的居民,背后大标语是:建设新汉源 图/南方周末记者 麦圈

老县城的拆除在迅速进行,今年年底,大渡河水就将淹没整个老城 图/南方周末记者 麦圈

工地里的新家

作为四川省委大渡河流域三库22梯级水电开发计划的中游控制枢纽;规划中的瀑布沟水电站装机总容量330万千瓦,水库正常蓄水位850米,水库面积达到84平方公里,涉及移民10万余人;而距离水电站28公里的汉源县城由于只有820米标高,属于全淹没区,必须整体拆迁。

在罗航的记忆里,汉源移民搬迁的紧张气息从他2005年读高三时就体会到了:县城里拉满了横幅,宣传车来回穿行,高音喇叭大声广播着:“早搬早稳定,早搬早致富。”

汉源县委县政府把汉源库区的移民工作分为了外迁移民、内安移民、迁复建工程建设三大部分。从2005年8月1日到2006年8月31日,汉源首先完成了三万多移民的外迁。

2005年年末,罗航在汉源富泉乡的姨妈,移民去了乐山。这是罗航第一个熟悉的亲友搬离。已考上大学的罗航身在学校,没能赶去相送,只是从母亲的电话里得知,姨妈离开时“哭得很厉害”。

而搬走一段时间后,姨妈又悄悄回到了汉源打工。罗航得知,姨妈在那边的生活“不太稳定”,“缺乏人际关系,工作也不太好找”,而那边的庄稼“因为阳光照射不如汉源,收成也差了很多”。

2006年完成外迁移民后,汉源的移民内安和新县城建设随之展开。这一年,罗航的同学庞仁海在萝卜岗上的家和土地被新县城征用,从此开始了频繁的搬家和漫长的过渡。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水电站即将蓄水发电,罗航家的两层小楼也将在年底拆除,但他们在新县城的新房至今还是一片光秃秃的山坡。“场平都还没有做”。

首批建好的住房都是各机关单位住房,尽管水电、排污等生活设施尚未完善,但汉源新县城建设安置指挥部限令:按照“先入住,后完善”的原则,先行搬迁入住。

但9月30日,林业局职工宿舍交房两天后,乡干部王兰香发现,近百户的小区里仍然只有自己一户居民。而整个小区除了王兰香已装修一新,其余住房连门窗都未及安装。虽然成为了搬迁入住的“先进”,但王兰香说自己此前已经违规,因为“县上不准装修,怕影响建房的工期进度”,而王兰香则悄悄和施工方协商,在建房同时完成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