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20091109)

还原历史真相需要勇气

对于一个擅长一概而论的民族,如此细腻而多棱角还原袁世凯的历史真实,即使是当下,仍属于探险之旅。

他是一个色彩斑驳的历史人物,并因此而身败名裂,被后人以卖国贼、窃国大盗名义,牢牢地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已经一个多世纪了。

还原一个真实的袁世凯,确实需要一点史家的勇气,更需要勇气之外的探险精神。本期的尝试不一定完美无缺,毫无瑕疵,但肯定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历史研究需要细节,细节的求真求实,才能还原一个大时代的原貌。简单的历史概念描述,只能得出形而上的主观意象,固然可以满足当下意识形态的需要,却容易在失真语境之下,对历史真相进行任意地奸杀。

洪宪元年的闹剧,为的是子承父业,还原一个真实的袁世凯,让世人有更多历史与现实空间的想象。

杨锦麟(凤凰卫视)

家族血脉

《南方人物周刊》今年推出“百年家族”系列,从曾国藩、梁启超到袁世凯等。我以为,这一系列最突出的,除了这些家族中显赫的人物之外,还有“家族”这个概念。

中国人最重视家族这个概念,过去的这个世纪,多少传统的东西被生生切断,湮灭在时间的尘埃里。但家族却仍然生生不息,绵延持续。只是家族中的每一个个体,在时运、造化和局势的作用下,其命运也各不相同。以袁氏家族为例,一个复杂的人变成一个单薄的符号,其身后庞大的家族,也无形中承担了祖辈留下的这一笔“遗产”

袁家有风流才子,有经世大家,但更多的是普通人,在时代的风雨飘摇中艰守自己的生活。在袁世凯死后,他们和每一个中国人一样经历抗战、内战、建国、文革、开放。区别只是,他们是袁家人,所以会被另眼相看、再三打量。有好,当然也有坏。每一个袁家后人,想必都在他们的童年时代,被人戳脊梁骨地指点过。

做名人难,做名人的后代又何尝不难。他们是被绑在一根看不见的绳上的蚂蚱。未必能一荣俱荣,但一损俱损,在中国这个讲究血缘与门第的国度,还是屡见不鲜的。

Illaby(西安)

面具之下的真实

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过于偏激,像骆宝善乃至唐德刚先生的客观阐述却长期为人所忽略,因此,袁世凯的历史功绩也就被其倒行逆施的闹剧牢牢地压在身下,不见天日。

在唐德刚先生的《袁氏当国》一书中,虽然袁世凯的总体评价难逃负面,但他同时认为,袁是“近代社会政治转型期中,不幸的当国者之一”,袁世凯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时势的牺牲者。在中国的政治转型中,各种主张流派堪比诸子百家,所有人都在试图探索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富国强兵的道路,袁世凯则选择了君主立宪,然而他却用一套封建社会的方式方法妄图实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世,都只能被视作一种近乎无耻的复辟。

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历史观里,袁世凯就像是一个骷髅面具,满是狰狞,一无是处,但我们却忽略了那个站在历史风口浪尖,探求强国之路的一代枭雄,不知这是育人者的悲哀,还是治史者的悲哀。

Bianconeri(贵州)

记者眼

10月的北京

以前每年春节返家,我都会经北京转机。每年,我都记得长安街两旁的树上满是乌鸦。

9月初,母亲来京。返乡时,岳母装了一箱北京特产。岳母是个心细的人,在箱上用胶带缠了个密实。临出门,她还要再带把剪刀和一卷胶带,“万一人家非要开箱检查,咱还得备着”。我心想,怎么会呢。

临近“十一”,又逢60年大庆,北京站的人比平常多了许多——返乡的、警备的……我拖着箱子出了地铁站,一个警察喝住了我:“等等!什么玩意儿?那么一大箱子!”我四下扫了一眼,大家都行色匆匆,并人手一个或两个箱包。那呵斥者,警服、大檐帽,脖子上挂着防暴枪,两手抱在胸前,枪耷拉着。旁边已经有来京务工者被其他警察唤过去,开包、检查,封包、走人。

我离他最近,他盯着我,“吃的。”我不多说。

“拿过来!打开!检查!”他简洁有力。

“为什么?封住了。你帮我们再封?”我反问。

母亲凑上来:“同志,都是带的些特产。”岳母也过来,接过箱子,用地道的北京口音说:“是啊,烤鸭、果脯什么的,吃的。”旁边的警察给我们放了行,一挥手,“走吧。”我想再说什么,已经被母亲拉得很远,岳母笑着过来,“咳,快‘十一’啦,查得严着呢。”

“十一”前后,北京各处,多了许多蓝衣志愿者,三三两两,密布在街道、站台、车厢。他们有中学生、退休职工,数量之庞大,蔚为可观。用朋友的话说:他们个体的确没有多少力量,却是一座座烽火台。

小区门口贴了“禁飞”告示:十月一、二日,北京二环以内不许放风筝、鸽子……我想到了长安街两旁栖窝的鸟。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王年华

未富先奢

我注意到这样一则消息:“近日,国家商务部相关司局开始进入北京一些著名奢侈品店面进行调研,此举被分析人士认为是在寻求策略,对抗日益增多的奢侈品消费外流现象。”

这绝对是个有意思的信号。现在,相当数量的中国有钱人在购买奢侈品,但购买地点却不在国内。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地是国人奢侈品消费的重镇,往往一掷千金。

我的朋友刚刚参加了一个赴意大利的旅游团,团友皆为上海白领,绝大多数有房贷或车贷在身,可到了米兰蒙特拿破仑大道上,所有的团友都“慷慨解囊”,购买最多的物件依次为包、成衣、配饰、鞋和手表。

因此,这次商务部的举动,普遍认为最终结果会是大幅降低奢侈品进口关税,使得国内外售价趋同,从而将曾经外流的肥水转化成GDP。

官方终于开始重视奢侈品了,以往对此是避而不谈,这从某种程度也在印证,中国内地的强大消费能力。不光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西部地区的奢侈品消费一样惊人。落户成都的国际知名奢侈品牌已达60家,重庆、西安等城市亦毫不逊色。未富先奢,是国外对中国奢侈品消费狂热的由衷评价。

从扩大内需的角度来看,将奢侈品价格降下来,吸引买主在国内购买,也许是件好事情。不过,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消费得起奢侈品,奢侈正逐步演变为潮流,国货占据世界时尚舞台的进程表,恐怕又要往后推延,甚至遥遥无期了。这也许就不是件好事情。自己不搞出几个大品牌来,挣钞票的还不是别人?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陈彦炜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