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基金温州“冒险”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林业碳汇”的概念还相当陌生。当绿色碳基金的工作人员上门游说,有的企业甚至不解地说,“植树造林的钱我交过了呀,怎么又来收?”

责任编辑:吴传震 朱红军 实习生 郭海燕

中国企业界对碳交易规则的无知与误解导致中国绿色碳基金发展起步不易

温州永嘉园林工程公司的李星涛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种的树可以变成现钞。和他周围企业家完成原始积累方式不同的是,充满探险精神的李星涛选择了一种新的积累资金的方式——绿色碳基金。

去年11月,由温州林业局牵头,包括李星涛的公司在内的5家企业捐资成立了温州“林业碳汇”项目。这个听起来有几分玄乎的项目,说白了就是通过企业的自愿捐资造林行为,帮助企业实现社会责任,并提前储存“碳信用”。

了解气候变化的人都知道,相较减排,“碳汇”是另一种减少温室气体的途径。减排针对的是排放源头,而“碳汇”则是通过造林等项目,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目前,许多国家开始借助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中的林业碳汇项目来完成减排承诺。由于京都议定书机制和自愿碳交易市场的存在,碳汇市场本身具备着可观的市场前景。

敏锐的商业嗅觉让李星涛相信,“林业碳汇”绝对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可能有一天,‘碳汇’就会像石油一样源源不断地流进来,我们躺在那里就有钱赚了。”李星涛不无憧憬地说。

正是基于这种书生式的考虑,当温州林业局局长徐顺东找到李星涛时,两人一拍即合。李星涛允诺捐资50万元,这一数目,相当于他经营的园林工程企业一年的营业收入。

在温州永嘉县,李星涛为当地建造了大约七百多亩的生态公益林。

■知识链接

林业碳汇: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