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访】枯荣之变——2009年末四川灾区回访

明显可以看出:农房重建的进度快于城镇居民。农民们接受现实、即刻动手,他们的住宅,在山间、村落里像野草一样默默生长起来,似乎只是经历了一次枯荣而已。

责任编辑:傅剑锋 实习生 林春挺 刘志杰

■编者按:这是让人忧喜交加的一年。

这一年最大之喜是中国在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并上扬,所以我们要回访“世界工厂”之东莞。

但这一年社会冲突呈现复杂化态势,如石首事件;司法理性经受考验,如邓玉娇事件;公权的边界再次被拷问,如上海“钓鱼执法”事件;重大责任事故的处置公开化也还需改善,如央视大火……

这一年发生的大事如此之多,但仍未能移开我们关注灾区的目光。不只是一年,不只是两年,我们将要许多年持续地关注那里,传递他们重建的苦甘、忧喜,这应是媒体的责任。

我们希望通过对一年大事的回访,让你在纷繁复杂的新闻背后读出一些共同的东西。

四川震区人们的生活在不可阻挡地重建起来——

工地在赶建筑工期;板房间的空隙,被越来越多的菜地填满。返乡重建的村屋,在山间、村落里像野草一样默默生长起来,似乎只是经历了一次枯荣而已。

如此一场生死劫难,足够让幸存的人们,用平静的神色来包裹伤痛,面对未来。

震后,四川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林强,在悲悯心情中请辞了奥运火炬手资格。2009年,他离开灾区,完成了一次边疆万里行。对于灾区重建的印象,只有参加政协组织的灾区探访时,看到北川新建的村镇活动室里摆着连排的精装《英汉大词典》。

那一次,同行的政协委员纷纷感慨:“房子建得真漂亮!”

这是事实。新的聚源中学铺着崭新的塑胶跑道,教学楼门口张挂着这样的标语:“爱心尽为读书声,感恩化作报国志。”

两公里之外,除了原来操场上的几棵树,聚源中学的原址已经是一片空荡荡的平地。

地震后出生的女童王雨辰,已经在一排排板房之间四处奔跑。她的妈妈在这里经营理发店。白天的板房区,因为青壮年外出做事而显得寂寥,女人们一边洗衣烧饭,一边嘀咕和猜度着:新居是否可以免费搬入?

男人们四处寻找活计。大型建设项目、中小型工程、民房自建,等等等等——大量的施工像海绵一样吸纳着这块土地上的劳动力。有人发出疑问:重建完成后,哪里去开掘新的就业?更多的人表情平静,让时间和命运带着走。

北川新县城现在的首要目标,是确保80%的灾民在新房里吃上年夜饭。具体的搬迁、分配政策都还不明确,震后最基本的生活维持下来之后,这个冬天,注定在猜度、等待中度过。

生活在不可阻挡地重建起来——板房间的空隙,被越来越多的菜地填满。板壁上挂着女人们腌制的咸菜,一根根绳索拉起来了,腊肉被挂起来。板房里开了发廊、网吧、服装店。

如此一场生死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