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四六的“四六体”

读到一个帖子,有网友将余秋雨先生和魏明伦先生近期撰写的骈体碑文进行优劣比较,并提供了原文。我讶其拙劣,顿觉两眼一黑。

责任编辑:刘小磊

读到一个帖子,有网友将余秋雨先生和魏明伦先生近期撰写的骈体碑文进行优劣比较,并提供了原文。我讶其拙劣,顿觉两眼一黑。

有些能耐,得自一种时间差。对于疏离繁体字的现代青年,有人仅仅流利地写出一手繁体字,就足够赢得满座尖叫了,而搁过去,根本不算本事。骈体文也是如此,除非有人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否则,它在今人心里产生的敬意,不过是被时间放大的幻觉。唐德刚先生曾对《今古奇观》里一段“乔太守‘乱点鸳鸯’”的骈体判词大加赞赏,誉之为“掷地有声,铿锵之至”。我们知道,当年从事白话小说写作的作者,并非一流人物,大学士冯梦龙可能对内容做了些修改润饰,而其真正的作者,早已湮没不彰。我的意思是,即使写出如此“掷地有声”的骈文,也未必仰仗公认的蟾宫折桂手。假如仅以写得像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