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年前的孤魂坐着我的笔回家”——加拿大华工墓碑后面的故事

中篇小说《余震》正在被冯小刚拍成电影《唐山大地震》,长篇小说《金山》即将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旅居加拿大20多年的女作家张翎,携带这两部作品,开始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

责任编辑:朱又可

中国的崛起给华人的身份认同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现在为什么海归都找不着工作变成海待了,就是中国崛起造成世界格局的根本性改变,这个改变的后果从《金山》这本书当中可以看得出来。——张颐武

当横跨加拿大东西两岸的铁路修成之后,曾经有一个白人,他是当年铁路公司总管的儿子,在这个铁路沿线寻找无名华工的尸骨,把它们收集起来交给当地的中华会馆。我听了以后感觉是一种疼痛。——张翎

中篇小说《余震》正在被冯小刚拍成电影《唐山大地震》,长篇小说《金山》即将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旅居加拿大20多年的女作家张翎,携带这两部作品,开始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

《金山》讲述从清末到现在广东华侨方得法家族四代人在加拿大始于修铁路的生存史,目前荷兰、加拿大、意大利、英国、法国的出版机构相继签下《金山》的翻译版权。

写作《金山》的最初灵感来自二十多年前。1986年9月张翎和同学去卡尔加里城外赏秋。行到半路的时候,车胎爆裂。在等待救援的时候,发现了那些三三两两地埋在野草之中,裹着鸟粪和青苔的墓碑。墓碑上被岁月侵蚀得渐渐模糊起来的字迹,是英文,从拼法上可以看出是广东话发音的中国名字。有几块墓碑上尚存留着边角残缺的照片,是一张张被南中国的太阳磨砺得黧黑粗糙的脸,高颧骨,深眼窝,看不出悲喜,也看不出年龄。年龄是推算出来的。墓碑上的日期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十九世纪的后半叶和二十世纪初。他们是被近代史教科书称为先侨、猪仔华工或苦力的那群人。“《金山》写完以后,好几个月的时间我几乎不愿意说一句话,那是种压抑。我想,我的笔能做什么呢?如果让一百多年以前就已经躺在那里、没有名字也不知道家乡到底在哪里的那些孤魂能够坐着我的笔回家,我想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张翎说。

张翎来北京参加《金山》研讨会时,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华工在修建横跨加拿大东西两岸的太平洋铁路 图/张翎

作家张翎 图/十月文艺出版社

 

几世纪来中国人像蚯蚓在土层里一样

南方周末:你在写作时接触到哪些触动你的华工在海外生存和奋斗的史实?

张翎:修太平洋铁路是这么一个过程,当年加拿大政府需要廉价劳动力,以减低成本,他们就招募华工。1871年,广东连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没有办法就要出去谋生,就像很多史书记载的,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